话 蟹 万保芳

淮河晨刊 2019-10-22 08:16 大字

我对蟹情有独钟,每年秋天,总是隔三差五买几只蟹。蒸熟后,佐以生抽、香醋、姜丝、蒜泥,慢慢吃,细细品,那才真叫一个美。

记忆中,小时候的每个暑假,下地干活的父亲总能从沟头田角摸到几个螃蟹带回家。母亲用刷子刷干净,在锅里清蒸,不出十分钟,掀开锅盖,腥香四溢。一把掰成两半,先吸吮蟹黄,接着吃蟹身,蟹壳薄脆,越嚼越香,越香嚼得越带劲。吃完后,嘴上手上都油乎乎的。

翻开历史,中国人食蟹历史悠久。《周礼》中记载有“蟹胥”一词,据说这“蟹胥”就是一种螃蟹。可见早在二千多年前,螃蟹就已经作为一种食物出现在我们祖先的餐桌上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记载了腌制螃蟹的过程。明末清初的才子李渔更是历史上有名的吃蟹达人,每年都存一部分钱,专款专用于吃蟹。

而吃蟹作为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化流传下来,却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有如是描述:“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扶酒船中,便足一生矣。”这种人生观、饮食观影响了许多人。从此,人们把吃蟹、饮酒、赏菊、赋诗当作金秋的美事。及至清朝,官宦士大夫家仍以此为秋之大乐事。《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描写的生活便是最好的证明。

从古至今,那一只只通红油亮的螃蟹,潋滟了多少人的秋天。总是让人口齿留香,回味悠长。

为了吃蟹,明代苏州一位名叫漕书的人甚至发明了食蟹的锤刀钳三件套,后来在众人的不断完善下食蟹工具种类也逐渐增多。据明代美食典籍《考吃》记载,食蟹共有锤、镦、镊、斧、匙、叉、刮、针八种,“蟹八件”因此而得名。现代人吃蟹虽不像古人那么繁琐,也不会用那些工具,但吃蟹仍然是一件费事费时的事儿。不会吃蟹的人,是连壳带肉一口咬下去,然后嚼几下再连壳带肉吐出来,这样一来,一只蟹总要糟踏掉三四成肉。

吃蟹腿时把蟹腿的关节剥开,用嘴吮,刺溜一声就把蟹肉吸了出来。先生说每次看我吃蟹腿,就想到《我的叔叔于勒》里于勒在普吉岛看贵妇们吸食牡蛎的情景。古人吃蟹钳时需要用小锤子敲开,然后用小签子挑着吃,现代人早没了那份矜持,两只螯左右分开,雪白的蟹肉就呈现在眼前。吃蟹黄时先把蟹脐去掉,一个养蟹的朋友介绍,这样蟹的内脏不会沾到蟹黄上。然后再揭开蟹盖,挤出蟹黄。蟹黄是整只蟹营养价值最高的部分。女儿高三时,为了给她增强营养,每次吃蟹我都把蟹黄挑出来,全部放到她的碗里。

螃蟹的吃法也是五花八门。有一次晚上散步,路遇一家花甲摊,竟然发现有锡纸螃蟹。老板把螃蟹一剁四瓣,再加金针菇、粉丝、蒜、葱等等,端上来,香气扑鼻,尝一口,简直是无上的美味。后来我想,可能是螃蟹剁碎后,更容易入味吧。

我吃螃蟹酣畅淋漓而又肆无忌惮的一次是在2011年10月。当时几个同学相约上海,时值金秋,餐桌上少不得来这道菜。同学说此店用的是阳澄湖大闸蟹,每一只蟹腿上都有标签,价格不菲。蟹端上来,放眼望去,油亮金黄。拿起翻过来一看,果然每一只螃蟹上都系有标签,注明产地。我左手执螯,右手拿钳,大快朵颐,管它什么形象不形象,一会儿,面前就堆起了小山般的蟹壳。同学可能看不下去了,我正埋头苦“干”时,用肘拐拐我,小声说:“老万,能不能体面点?”

吃蟹的最佳时间应该在农历九月半以后。中秋前后,市场上就到处可见螃蟹了,可此时并不是吃蟹的最佳时间。此时的母蟹黄稍多,但相比成熟后还是偏少,公蟹膏稍肥。简单地说,此时的螃蟹,就像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再等一个月,蟹真正成熟长大,公蟹母蟹的黄都饱满浓郁,相差无几,买蟹时也无需区分公蟹母蟹了。

所以古人说:“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眼下正值金秋,正是螃蟹膏肥脂润之时,我不禁咽了口唾沫,嗯,又可以大享饕餮美食了。

作者单位:怀远县唐集中学

新闻推荐

怀远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本报讯(陈玉才)近日,怀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

怀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远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