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合肥曾有大象栖息过 近年来安徽考古曾发现多种已灭绝古生物遗迹

安徽商报 2019-05-21 06:42 大字

联合国5月6日在巴黎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显示,如今在全世界800万个物种中,有100万个正因人类活动遭受灭绝威胁,全球物种灭绝的平均速度已大大高于1000万年前。在安徽省近年的考古工作中,也曾发现过淮河象、小种大熊猫等多个已灭绝的古生物。

合肥怀远等地曾生活着“淮河象”

在安徽,最为著名的古生物要数淮河象了。在过去几十年的考古工作中,淮河象的身影曾多次出现。

古生物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博物院副院长郑龙亭研究员介绍,淮河象重新走进人类的视线与1972年怀远的一次水利工程施工有关。当年怀远县段茨淮新河水利工程正在进行,在取土过程中,发现了非常巨大的骨头。经过安徽考古专家的现场发掘和研究,最终认定这是淮河古菱齿象化石(又叫淮河象)。在怀远发现的古菱齿象有4头,既有年迈的老象,也有幼年小象。专家们推断,或许是陷入沼泽,也许是忽然降临的天灾,导致他们死亡并被埋葬。

后来这些淮河象的化石被送到了安徽博物院,1998年进行了清理,并复原了其中一架相对完整的大象。复原后专家们发现,这头大象身长8米多,有4米多高,仅象门牙的长度就有3米多,是名副其实的“大家伙”,体格远比今天的亚洲象要庞大的多。

郑龙亭介绍,除了怀远,淮河象先后还在合肥、凤阳、临泉、泗县、蒙城等多个地方出现,皖北更是“几乎每个县都发现过淮河象”。在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新馆,巨大的中庭展示的三具大象骨架,也是淮河象。

10万年前左右安徽气候适合大象

郑龙亭介绍,淮河象已灭绝,曾广泛分布在整个黄淮海平原,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省等地都发现过。

“6500万年前的生物大灭绝后,地球进入了新生代。新生代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而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一个纪,从260万年前一直延续至今。人类也在第四纪出现并进化。”郑龙亭介绍,根据考证,淮河象就生活在第四纪的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时期,距今大约10万年前左右。

动物的分布受地形气候的影响。今天我国仅有云南南部等地方还能见到亚洲象的身影,10万年前,淮河象能在安徽惬意生活,说明当年这里有适合它们生存的气候。郑龙亭介绍,十万年前的安徽气候与今天的云南、印度等地差不多,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森林沼泽遍布,非常适合大象生存。另外,在第四纪的中、晚更新世,长江已形成了,对动物的迁徙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这也是安徽长江以南没有发现过淮河象的重要原因”。

大熊猫远亲曾在繁昌一带活动

不仅有大象,安徽还曾有“大熊猫”栖息繁衍。 1998年5月,金昌柱和郑龙亭等发现了繁昌人字洞遗址,并在此后对遗址进行了系统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脊椎动物化石将近7000件。除了爬行动物龟鳖类、蛇类完整骨骼和古鸟类化石外,哺乳动物有食虫类、灵长类、食肉目大熊猫科、长鼻目嵌齿象科奇蹄目貘科等10目29科70余种化石,其中就有“大熊猫”。不过它可不是今天常见的国宝大熊猫,而是“小种大熊猫”。

郑龙亭介绍,小种大熊猫生活在第四纪早期,大约200万年前,是一种早已灭绝的物种,与今天的大熊猫最多只能算是“远亲”。在人字洞,专家们只发现了小种大熊猫的臼齿,它的体态外貌比大熊猫小得多,有多少相似的地方真不太好说。但它的“口味”却可能与今天的大熊猫差不多。

今天的大熊猫吃竹子,看起来憨态可掬,这让不少人忘记了它“食肉目,浣熊科”的身份。不过从牙齿的形态上判断,早已灭绝的小种大熊猫或许也不爱吃肉。“应该是吃素为主,最多可能是杂食动物。”

距今约40万年的东至华龙洞遗址也曾经发现过“熊猫”的身影。2015年,专家们对华龙洞进行再次发掘,采集了3000多件动物化石,大约属于十几种哺乳动物。其中就包括早已灭绝的四种史前哺乳动物:巴氏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巨貘和谷氏大额牛。“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郑龙亭介绍,在地球生物历史中,一个物种从出现、发展,到灭亡,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而在人类出现后,尤其是近一百年以来,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大大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这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王素英/文 周继龙/制图

新闻推荐

科技育苗促增收

5月16日,省农垦龙亢农场的工作人员在给智能温室大棚里的芦笋苗做体检。该农场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建设5000平方米的智能温...

怀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远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