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化 □李为

淮河晨刊 2018-12-21 10:22 大字

今年国庆节前夕,周末,广州同学出差路过蚌埠要来拜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与妻赶紧收拾家务,迎接同学的到来!

上午接了同学,在蚌埠风景秀丽的地方转了转,给同学介绍蚌埠的发展历程,自豪地告诉同学蚌埠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当同学听说我的老家在大禹会诸侯治水的地方,提出想去看看!

午饭后,几个人开着车来到了禹会区涂山风景区!

来到涂山脚下,车沿着转山柏油马路向禹王宫停车场开去,我告诉同学,二十年前的上山路基本是泥石小路,别说车了,就是徒步都很费力!

来到停车场的观景台,手指西南方向的一个名叫“冷水村”的牌坊(距离远,能看见牌坊但看不清字),告诉同学牌坊后面的村庄就是我的家乡。村子里一排排、一栋栋小楼房,就像一个大型别墅群,村庄里边有好几条水泥路,仿佛是几条银色的纽带镶嵌在别墅群中,到了晚上,路灯亮起,更是一番靓丽景象!村中有一个大院子,三排楼房,院内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是我的母校——涂山风景区中心小学(当年名为“冷水村小学”)。村庄的西南面和西北面分别是天河与淮河,两河相交,仿佛是两条金色的项链围搭在别墅群上!山坡上、村周围到处是挂着似小灯笼果实的果树,对,那正是远近闻名的怀远特产——石榴。“降压止泻不用药,石榴美酒有特效”,说的正是石榴的保健功效。涂山与村子中间是蚌埠市最长的柏油马路之一—东海大道,一直延伸至横跨淮河的荆涂大桥,与怀远县(蚌埠市辖县)亲密相连。

对岸是荆山,传说荆山与涂山本为一体,隔阻了淮河干流,经常形成水患,大禹会诸侯于此,历经数年打通河道,并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禹会村”因此得名。人们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在涂山顶上修建了“禹王宫”。

“你家乡的风景真的很美,村子也很富裕,我们广州好多村子也不过如此。”同学赞美道。

是啊,这么多年了,我还是第一次登高欣赏自己生活近二十年的家乡,确实很美,犹如一幅会动的山水画卷!

然而,童年记忆中的家乡是一番什么景象呢?面向同学,我把记忆拉回到了四十年前!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就出生在这个小村庄。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农村生活的落后可以说是刻骨铭心。

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形容当时穿着一点也不过。当时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儿子穿父亲的,女儿穿母亲的,弟弟穿哥哥的,妹妹穿姐姐的。孩子们想穿新衣服,只有两种情况下才有可能,一是过年的时候,再是学校要求做校服的时候。我记得上小学时,有一次穿着白衬衫、蓝裤子的新校服去上学,不小心路上摔倒了,我哭的很伤心,不是因为摔伤了腿而哭,而是因为新裤子划破了,再想要新裤子,只能等到过年了,能不伤心吗?

食:食不果腹也是当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我记忆中,家里吃的菜很少放油,只有家中来客人了,妈妈才去邻居家用酒杯借点油。白面馍馍也不是天天能吃上的,为了让孩子们高兴,妈妈经常在玉米面或山芋面做的馍馍上包一层白面。有时候没有菜吃了,就在稀面糊里放点盐和辣椒搅匀,蒸熟了拌米饭吃,竟然也吃的不亦乐乎。至于想吃肉嘛,大都要等到过年了。所以当时流行这么一句话:小孩盼过年,大人怕过年!

住:房不遮雨、屋不挡风,也是很多家庭的实际状况。我兄妹三人,全家五口人住在一间草房里,墙体是石头砌成的,屋顶是稻草铺成的,这在当时算是中等水平了。还有一间锅屋(厨房)做饭,锅屋窗户用塑料薄膜封上,一到下雨天,爸妈还要拿盆子在屋里接水。到了冬天,寒风肆虐,为了取暖,就用麻袋装上稻草铺在床上取暖,脚上穿上麻窝(麻绳编织的鞋,里面塞上麦秸秆或棉花,防水又暖和),手上戴着妈妈缝制的棉手套!

行:当时村里全是小土路,家中院内及屋内地面均为土质,一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夏春季节还可以光脚、提鞋出门,秋冬季可就惨了,条件好点的家里可以有一两双雨鞋,一家人轮流出行,条件差点的都窝在家里尽量不出门。当年出行的工具主要靠两条腿,村里的自行车凤毛麟角,拖拉机算是高级交通工具了,而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拥有了小汽车!

医:听说妈妈身怀我的时候感冒了,不愿意去医院,因为医院的五分钱挂号费不舍得花,就找了退烧药吃。我一出生就体弱,小时候经常生病(后来查出是先天性心脏病,据了解与孕期吃药有关),根据当时的经济条件根本无钱治疗心脏病。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全国各地,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应运而生,农民也可以“自负盈亏”了,也可以从事副业了。于是勤劳的父母开始发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妈妈主务农,爸爸主副业,昼夜不分,雨雪无阻,终于在1984年左右攒齐了给我看病的钱,在大上海成功治愈。所以爸妈从小就经常教育我说,没有共产党的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是共产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也成为我在校入党的主要动因!

学:我上小学时,学校有两排大瓦房,这在当时已经是比较好的建筑了。教室里除了一块水泥制作的黑板,其他什么都没有,地面也是土质的。上学时要自己扛上两个板凳,小的用来坐,大的用来当书桌。书包大都是用布手工缝制的,一个铁皮文具盒都成了学生的奢侈品。学校的老师基本上是当地招聘的民办教师,大部分是初中水平。当时的农村学校一年放四次长假,有寒暑假,还有午收秋收农忙假。中学考到县城一所较好的学校,但是要坐渡船过淮河,俗话说隔河千里远,遇到刮风下雨渡船还不能按时摆渡……

“别说那么多了,带你同学到禹王宫看看去,这个地方风大,有点冷”,妻在旁边提醒道,再看同学,他已听得入了神,而我也没有觉得冷,虽近深秋,却如沐春风,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

新闻推荐

校园印记 □唐晓勇

“泥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这是1978年秋季我上一年级时的学校写照。村小学和村大队部连在一起。只有一到三...

怀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