戽儿沟 □李焕俭

蚌埠日报 2018-10-22 16:56 大字

戽儿沟,为马城镇古地名、古沟名、古村名。明清以来,蔡、赵、苏、贾、宫、唐、林、王等姓村民,就在戽儿沟这方热土,播种耕耘,繁衍生息。戽儿沟村北距淮河里许,东西分别濒临孔津湖和十二门塘,南与白衣庵村为邻,淮河、独山河、吴家沟等河沟前后左右亲吻环抱。梅雨季节,淮水暴涨,沟满河平,戽儿沟村四面皆水,像一叶小舟,漂浮在万顷波涛之中。

戽儿沟结缘于水,得名于水,地名来历颇具传奇。古时以水兴市,戽儿沟旁的淮河,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村庄旁常年停靠不少帆船。船家常弃舟登岸,向村民买些柴米油盐,鸡鱼肉蛋,新鲜蔬菜,备足粮草,继续扬帆。相传某年,多艘三道桅杆的官家大桅船停靠这里,船上走出身着绫罗绸缎的王爷和其爱妻,还有两名淘气的小王爷。小王爷年龄大约六七岁。这个年龄正是贪玩淘气的时候。仆人带着两个小王爷,边走边观赏村野美景,不知不觉,来到村北的小沟旁。沟畔黄梨飘香,红枣摇曳,笑声朗朗。沟内十几个光腚娃娃,手持网篮,击打水浪,追逐鱼群。满沟里螃蟹、青虾、老鳖乱爬,鲤鱼、鳊鱼、鲫鱼、黑鱼、红眼马浪杆儿蹦跳飞蹿。水声、笑声、捉鱼声,交织碰撞,在沟渠回荡,让人跃跃欲试。常年禁锢在王府之中的仆人和两位小王爷,哪见过这动人心弦场景,一个个目瞪口呆,连声呼喊:“好,好,跳出条大鱼,快捉,快捉!快快捉呀!”

两位小王爷看着看着,鬼使神差地朝沟边跑去,想不到人刚来到沟边,脚踩稀泥,哧溜扑通一滑,掉落沟中。说来奇怪,仆人脚跟脚下水打捞,小王爷踪影全无。原来该段水沟是沟中水潭,深不可测。“快救人呀!救小王爷呀!”呼声四起,全村男女老少听到呼声,都赶了过来。会潜水的都下了沟,在深潭中寻找起来。不会水的在岸上递木板棍棒,给下水的出主意。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小王爷。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万般无奈,大伙在沟渠两头筑起土坝,拿着水桶、瓢盆拼命地朝外戽水。沟渠戽干现底,小王爷终于被打捞了上来。无奈溺水时间过长,心脏已经停止跳动。

王爷这次是进京是向朝廷述职,天气炎热,路途遥远,舟船实在无法带着孩儿遗体。王爷与妻子商讨,就地将两位小王爷安葬在这里。这就是村北两个高大的土谷堆。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村民们戽干沟水寻找小王爷的故事,经过文人墨客添油加醋加工,越传越远,越传越神,日久天长,这里的村庄就被人称为“戽儿沟”。

另一说古时这里为扈姓聚族而居的村庄,因村庄濒临孔津湖旁的大涧沟,故名“扈儿沟”。后来扈姓村民从这里迁往他处,因本地土语“扈”与“戽”音同,后人以讹传讹,竟把“扈儿沟”叫作“戽儿沟”。

还有一说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出版的《怀远县志·地域图》。该图标示地名为“虎光沟”。相传,古时这里林木茂盛,沼泽遍布,芦苇丛生,人烟稀少,成了豺狼虎豹的天堂。特别是涂山、大洪山的豺狼猛虎,经常光临这里,捕食小兽,伤害农家牛羊。居住在这里王姓来祖王虎子孙,把这一情况火速呈报怀远县衙。知县发榜召集猎户,限期猎杀猛虎,消灭豺狼,为民除害。猎户在王姓村民的协助下,夜以继日,张网下钩,鸣放火枪,敲响铜锣,驱赶猛虎。猛虎最终在这里销声匿迹。为庆祝驱虎成功,大伙就把这块藏龙卧虎之地称作“虎光沟”。那时,古县志印刷较少,能看到县志的寥寥无几,“虎”与“戽”发音相近,“虎光沟”叫着叫着,就成了“戽儿沟”了。还有一说这里离涂山较近,四千多前,大禹在涂山召回万国诸侯时,这里曾驻有诸侯的人马。诸侯带来的两个小孩,在沟中捕鱼捉蟹玩耍,不幸误入深潭罹难。当地老百姓在沟两头筑起土坝,戽干沟水,找出遇难小孩,村庄命名故将戽水的“戽”后,加上“沟”字,名曰“戽儿沟”。

戽儿沟来历扑朔迷离,明清时期《凤阳府志》《怀远县志》均未记载,故源于哪种传说,难以定论。新中国成立后,戽儿沟由互助组发展到“淮丰、淮上、淮塘、淮中、淮南”等五个带“淮”字的小合作社。1958年,这五个带“淮”字的小合作社,合并组成“五淮生产大队”。生产大队称谓取消,改名“五淮村”。“五淮”地名越叫越响,久而久之,古老的“戽儿沟”,却被人淡忘了。

新闻推荐

给火锅加点料?害人老板被判刑!

本报讯(胡佳佳张姝珏)看别人做火锅生意能赚钱,怀远县某饭店负责人动了心,把别人吃剩的加有罂粟壳粉末的汤汁回收,放入红油底...

怀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怀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