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花开扶贫路 本报通讯员 王绪谦
怀远县包集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党的扶贫政策,确保贫困户一个都不掉队,切实改变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笔者走进两户贫困户家中,通过了解他们的脱贫故事,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可喜变化。
包集镇包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宋加银,人生起起落落,曾长时间陷入困境。是党的扶贫政策点亮了他的生命之光,扶助他走出生活的阴霾。时光回到20年前。阳光帅气的小伙宋加银携手一位姑娘,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生活给了他一个崭新的开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段并没有维持多久的婚姻给宋加银带来无法承受的打击,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四处游荡,衣食无着,命运把他推入了低谷。2014年,宋加银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但他更需要的是治疗精神疾患,找回自我,回归社会,恢复正常人的生活。然而,他的病史长,要治愈谈何容易。但在扶贫工作队的眼里,贫困户一个都不能掉队。于是,在2017年那场罕见的大雪中,他柔弱的生命得到了呵护,村扶贫工作队把他送进了医院。这一去,就是好几个月,扶贫工作队的同志经常去看他,带去家乡的问候和亲人的关心,更给他带去心灵的抚慰。2018年春暖花开的时节,宋加银带着微笑,回到家乡,回归本该属于他的美好世界。原先那两间低矮破旧的小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窗明几净的新瓦房。村里的扶贫工作队为他申报了危房改造,新建成的房子迎接主人的到来。生活给了他太多的变化和感动。在扶贫工作队的引导下,宋加银开始鼓起勇气,面向未来,一门心思寻找着致富门路。他想发展养猪生产,在扶贫工作队和哥哥的帮助下,建起了猪圈,购置了2头母猪和10多头育肥猪,开启了创业之旅。幸福是汗水和奋斗的结果。宋加银养猪很是上心,他向养猪大户取经,向书本学习,逐步掌握了饲料配方、疫病防控、母猪繁育、科学育肥等一系列养猪技术,而且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养猪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势头。村扶贫工作队为他申报了产业补助项目,补助资金已经到位,为他扩大养猪生产增添了后劲。
包集镇包集村农家妇女姚荣侠,在党的扶贫政策感召下,勇于同命运抗争,弱肩挑起家庭重担,汗水浇灌幸福花开。姚荣侠原本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小家庭。可10多年前,丈夫不幸因病去世,给她留下了永远的痛。乡亲们来了,老支书来了:“荣侠,坚强起来,有困难,我们帮你!”在亲人的帮助和村两委的关心下,姚荣侠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2014年,她家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扶贫政策的扶助,家庭状况也日益得到好转。村里为她申报了危房改造,按程序办理了低保,上大学的女儿得到了“雨露计划”的资助,这一切都增强了姚荣侠自强自立的精神动力,同时也使她树立了“要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的生活”的信心。在镇扶贫办的协调下,她找到了就业岗位,成为包集镇产业园区七彩编织厂的一名工人。上班之初,由于患有胃炎等疾病,身体有些吃不消,姚荣侠一度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但性格倔强的她还是坚持了下来,第一个月就领到了2000多元的工资。年终她又被企业评为优秀员工,这一荣誉再次证明:女性不是弱者的代名词。在企业上班的同时,姚荣侠还精耕细作自家的责任田。在扶贫干部、镇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她种植露天蔬菜、地膜花生等经济作物,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去年,她家的土地种植收入就达到了近万元。有人说,你那么劳心劳力,还不如把土地流转出去呢。可她心里有个小算盘,土地自己种植总比流转收益高。因此,尽管很苦很累,她还是在自家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那金灿灿的小麦,那绿油油的蔬菜,那果实饱满的花生都是她汗水的结晶。党的扶贫政策改变着宋加银、姚荣侠的命运,也改变着千千万万贫困户的命运。
新闻推荐
感觉被孤立 女生冲动之下自伤 为求得自信 男生揣刀恐吓室友 遭遇校园欺凌 要勇敢说“不” 本报记者 陈春怡
不知从何时起,有关校园欺凌的新闻层出不穷。实际上,校园欺凌问题长期存在,有些因苗头微小而不被重视,但如果缺少及时干预,有可...
怀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怀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