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清明 这个清明不一样:回归古意,吹来新风 本报记者 陈瑶

淮河晨刊 2018-04-09 01:19 大字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对很多人来说,是家人相聚、踏青赏春的好时机。我们的记者也来到各景区、农家乐等地方,用文字和影像,记录大家的清明扫墓和休闲旅游。有欣喜,也有遗憾,欣喜的是,大家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文明祭祀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遗憾的是,还有市民出门时的言行举止和文明有礼差距不小。

希望大家看到这期报道之后,都能提醒自己,提醒文明,把节日过得更有意义,把每一个日子过得更有意义。

过去一提起清明节,很多人必定会念叨几句,诸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之类的诗句,以抒发凄凉、愁绪。其实不然,在古代,清明节除了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放风筝等一系列风俗活动,节令美食也是必不可少。其实,这是个亲情回归的节日,既有祭扫时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又有举家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

慎终追远,文明祭拜

清明时节,携家带口祭拜先人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今年4月5日,在平山公墓,记者看到很多人伴着纷纷春雨前来爬山祭拜。虽路窄人多,却没有喧哗吵闹,大家怀一颗礼让的心,减少了行人间的摩擦,心气平和祭拜先人。

前来祭拜祖父母的夏先生说:“追忆先人,讲究情真意切,与用何种方式祭拜关系不大。如今,文明祭拜的风气日盛,鲜花代替纸钱、香烛,音乐代替鞭炮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公墓负责人杨鹏介绍,绿色、环保的祭祀方式日益取代烧纸、放炮等祭祀陋习,文明祭祀成了越来越多市民的选择。

树清明简朴新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临近清明,怀远县古城镇五郢村用多种方式入户宣传,提倡村民们用鲜花祭祖代替以往的鞭炮纸钱祭奠。

“以前办白事少则一周,多则半个月,既浪费又不严肃。”村支书江玉付说,按照村里的传统民俗,村民十分重视丧葬,讲究排场。“以前,只要村里有白事,当事人家要杀好几头猪,摆几十桌酒席,吊丧期间要不间断地安排人陪夜、祭拜等,为择‘吉日\’花费时间少则五六天,多则十天半个月,几乎天天都是吃流水席。农村不少家庭条件一般,一场丧礼下来几乎掏空了家底。”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宣传教育等方式,通过党员带头,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江玉付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全村成为了整个镇上唯一一个全部进公墓的村,“请客铺张”“攀比浪费”等风气也开始逐渐转变。“凡是丧事,除至亲者外,其余同村致祭时只需一束花、一炷香或是一个鞠躬,不必送礼,主事家也不备酒席。”这是村民大会上立下的村规民约。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做起,很快就刹住了大办白事送礼的陋习。

“蒸”出春滋味

清明时节,本地人有吃蒸菜的习俗。用新鲜的野菜、洋槐花等制作蒸食,让人吃出春日的清新滋味。清明节当天,家住金鼎皇庄的朱颖就做了一道时令美食——蒸榆钱。

“这些食材都是这个季节最常见的,做法也很简单,就是要吃原味,我们家基本上每年都会做。”说起做蒸菜,朱颖很有心得。她告诉记者,先把食材洗净,晾控片刻,保持湿润,然后放入少许色拉油。如果想让口感更滑嫩,可以打一枚鸡蛋和面粉一同搅拌。把各种材料拌匀,放入蒸锅,只用10分钟左右就能出锅。加入盐和香油,还可根据各人口味拌上蒜泥和辣椒油,吃起来清香爽口。在新天地农贸市场,有的摊贩摆出七八个蒸菜品种供市民选购。一位摊主告诉记者,清明前后野菜的生意都不错,一天能卖出二三十斤,主要是上年纪的人买,“大家还是好这一口”。

以古礼还原古时清明场景

“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5日蚌埠汉服社还在汤和墓前举行清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年轻人们身着汉服,体验传统清明节文化。

活动以“古礼”复原中国传统祭祀礼,通过卜日、设位、参神、降神、进馔、受胙、辞神、馂仪等一系列祭祀仪程,重现对先人的礼敬与感恩,整个过程庄重、典雅。参加活动的青年们通过古代箭阵、舞蹈等表演还原古代传统清明节场景。

新闻推荐

河溜镇 “特色引领”助推乡村振兴

本报讯(刘流汪春侠)全国重点镇、省级美丽乡镇怀远县河溜镇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发展动力,通过“特色引领”,全面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助推全镇乡村振兴“迈大步”。统筹规划,建设“特...

怀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