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梳理正在提交审议的蚌埠市政府工作报告,与您共同 回顾过去五年的“大民生”,展望新的一年有哪些值得期待 “成绩单”枝叶关情 “许愿单”拥抱未来 本报记者

淮河晨刊 2018-01-08 12:06 大字

迈过了一个辉煌的五年,迎来了崭新的2018年,每一年市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被视为瞭望顶层新的一年理政思路的窗口,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备忘录。政府工作报告多年来已形成相对固定的话语体系,它已不仅仅是一份“成绩单”,对更多的普通人来说,这也是一份“许愿单”,通过它,老百姓在获悉和洞察政府决策的同时,也能对照出未来自己的哪些愿望会被实现。

本报记者梳理了1月5日市长王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与您共同回顾过去五年这座城市的经历和变迁,也是为了展望新的一年,我们的哪些期盼将会逐一实现。

过去五年,民生福祉大增进

68岁的施兆兵早起后,总爱在楼下小区里转悠几圈。“在家门口就能锻炼身体,这在过去根本想都不敢想。”看到如今居住的小区整洁美观,自己的房子舒适温馨,施兆兵还会想起之前居住的南施家棚户区。“以前那一片有养猪的、养牛的、种菜的,垃圾遍地,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到处都是臭气,空气也不好,身体也总不得劲。”南施家地块拆迁后,直到前年,安置房陶店家园竣工了,施兆兵带着一家搬进了新小区。居住条件改善了,心情舒畅了,身体也更有劲了。施兆兵还经常带着孙子满城转悠,“现在城市又大又漂亮,今天逛城南,明天逛河北,天天都有地方玩。”

作为棚改受益者,施兆兵说,棚户区改造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让老百姓得实惠,切实改善了人居环境。

过去五年,也确如施兆兵所言,是蚌埠市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全市累计实施城市大建设项目478个,投资1229亿元,改造棚户区(城中村)246个,12.8万户棚改居民实现“安居梦”。市区面积扩大355.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扩大38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增加22万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过去五年,蚌埠市坚持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群众福祉不断增进。过去五年,蚌埠人民一笔一画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精彩,全市上下聚焦聚力脱贫攻坚头等大事,***卓有成效,减少了贫困人口10.94万人,8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10.7%。民生工程累计投入258.8亿元。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优化,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成功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2017这一年,市民生活大变样

电商创业成为潮流,年轻人返乡释放活力

在怀远县榴城镇朱岗村的一片20亩土地上,立起了数个大棚,大棚里培育着精致小巧、色彩造型各异的多肉植物。这片地的主人叫曹健康,作为一名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85后”小伙,借着互联网的风口,通过“线上线下”融合,20亩土地的年产值已经超过了500万元。

返乡电商创业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潮流,电子商务有效释放草根创造力,成为推动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最大动力。去年,国家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进展顺利,蚌埠电商产业园、怀远电商孵化园入围省级示范园,淮上区获批全省首家快递协同发展试验区,皖北徽商物流港入选首批省级示范物流园区。

吃住行文教卫拉动幸福指数一样不少

过去一年,蚌埠人吃喝玩乐游,那叫一个舒坦,不用出远门,也能享受各种周到体贴的服务。居然之家、南翔城市广场等开业运营,净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40户、规上服务业企业21户。怀远县上谷农贸小镇、蚌山区国际足球小镇入选首批省级特色小镇,禹会区禾泉农创小镇、淮上区智慧物流小镇列入培育名单。大明文化园一期开园迎客,古民居博览园主体建成。旅游总收入234亿元,增长19%。

去年,蚌埠市实施城市大建设项目218项,完成投资346亿元,《淮河流域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等编制完成。G206蚌埠南段、S306淮上区段建成通车,城市云轨制造工程试验段等项目开工建设。蚌埠民用机场、水蚌线外迁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淮河路西段等断头路被打通。

全市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万套,回迁安置棚改居民1.5万户。蚌埠市还成功入选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城市,新建智能立体停车场2个,新建街头绿地、游园24个,新增园林绿化395万平方米。

去年,也是文教卫发展迈上新台阶的一年,安财商学院新校区、安徽科技学院龙子湖校区、蚌埠职教园区等建成投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复查。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3所、中小学校75所,引进北大培文国际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市三院妇儿病区、市一院妇儿辅楼交付使用,蚌医一附院肿瘤病房大楼、蚌医二附院新院区等主体完工。市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等省运会场馆基本建成,首批5个街头体育公园开工建设。市民政园主体工程封顶。舞剧《大禹》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双墩、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立项。获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新增638辆新能源公交车辆,开通3条微公交线路。荣获全国公交都市示范市。

***暖民心,小康路上不掉队

为了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目标和任务,蚌埠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选派750名干部驻村帮扶、1.95万名干部对口帮扶,扎实推进九大专项行动,2.1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建成“扶贫车间”141个、“扶贫基地”424个,扶持4.83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项目5.34万个,到村产业项目实现全覆盖。

投入65亿元,完成33项民生工程。城镇新增就业8.34万人。救助各类困难对象165万人次。

未来五年:品质蚌埠这样建设

大蚌埠要拥抱长三角啦

“吃货”冯久达经常利用周末外出,为的就是能到各个城市吃到当地最正宗的小吃。在他的“私家”菜单上有着这样的记录,“武汉热干面三个半小时、上海生煎两个半小时……”这些可不是烹饪时间,冯久达说,这是到达这些城市吃到这些美食的最短时间,这些年来,这些时间一直在不断缩短。“交通便利了,我们可有口福了,以后也许周末就能来得及去巴黎喝杯咖啡。”

交通的畅达,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是无尽便利,而给城市带来的就是巨大的发展其潜力和宝贵的发展机遇。“拥抱”长三角无疑是蚌埠近几年出现的最大机遇。未来五年,蚌埠市将紧扣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定位,强化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建成蚌埠民用机场,构建“米”字型快速铁路网,建设淮河中心枢纽港,形成公铁水空立体交叉的综合交通网络。我们还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长三角都市群,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和京沪线、京福线上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城市。

保住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

未来五年,蚌埠的绿水青山一定不会亏待你的眼,优质的空气质量更会善待你的肺。为了打造绿色发展蚌埠样板,《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共建人水和谐、绿色共享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达21%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着力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PM10、PM2.5平均浓度有效降低,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80%以上,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文化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软实力的主要体现。在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了未来五年关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报告中指出,要持之以恒抓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巩固提升工作,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坚持干部带头,全民行动,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基本建成双墩、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延续蚌埠历史文脉。依托国家级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加快构建门类众多,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2018年,蚌埠发展“小目标”清单出炉

今年要实现哪些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连串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数据,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和全省平均增速;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国家要求削减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

城市又增加了这几个高速出口

今年,蚌埠市要加快实施蚌五高速公路、蚌固高速公路、G329蚌埠至怀远段、水蚌线外迁等项目,建成城市云轨制造工程试验段、京台高速东海大道出入口。开工建设刘府高速出口连接线和中环线西北环、西南环。做好G345马城至唐集段、G206怀远至宿州段等项目工作。加快淮河航道等级提升、涡河航道治理。积极推进高铁蚌埠南站扩建、沿淮铁路、皖北城际铁路、动车运用所、城市云轨等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蚌埠民用机场、合新高铁五河段等项目。

78个老旧小区要改造,4.5万个机动车泊位要增加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强化市政基础、公共安全等设施规划建设和管控,补齐功能短板。实施城市大建设项目180个,完成投资320亿元。启动高铁新区开发建设和西部城区企业退市进园区域规划建设。深入推进“两治三改”,治理违法建设14万平方米、违法用地291亩,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1.23万户、老旧小区改造78个。打通大庆路北段等断头路,完成朝阳路等主次干道“白改黑”。加快建设司马庄路等3条地下综合管廊和大禹家园等海绵城市工程。新建立体停车场5处,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4.5万个。

政府出手稳房价啦

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积极探索创新,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赁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优先保障环卫、公交等行业困难群体,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和青年学生、青年教师等纳入保障范围,对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加强住房市场监管,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房价大起大落,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一大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要建成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普及高中教育,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和学龄前儿童“入托难”等问题。建成北大培文学校、行知实验学校新校区、二中禹会实验学校,加快建设中科院实验学校,淮滨实验学校等。推进健康蚌埠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成医养护理院、蚌医二附院新院区,推进市三院改扩建工程、市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皖北妇幼保健院、皖北儿童中心医院建设,启动皖北中心医院前期工作。建成蚌埠民政园、淮上中科生态养老示范园一期等项目,发展以社会为依托的居家养老,创建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市。建设涂山国家级登山步道、10个街头体育公园,确保市体育中心等省运会场馆如期建成,强化运动员备战训练,当好东道主,办好省运会。

今年有三场战役——“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持久战”

今年,蚌埠市要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打赢蓝天保卫战,完成建成区餐饮油烟专项整治,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省试点。继续实施全年全城全面秸秆禁烧,拓展秸秆综合利用,争取怀远龙亢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园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率90%。严格落实林长制,推进曹山森林公园、生态植物园等项目建设。PM2.5平均浓度降到57微克/立方米,成功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达75%以上。打好碧水攻坚战,严格落实河长制,启动实施湖长制。加快沫河口园区污水处理厂、固镇经开区集中供热二期、怀远龙亢经开区污水处理厂等建设。开展城乡黑臭水体治理行动,完成八里沟、迎河、四十米大沟等黑臭水体治理,加快鲍家沟、北淝河下游等水系治理。国家考核的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75%以上。加强沱湖、三汊河等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管理。实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打好净土持久战,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抓好污染土地的管控和安全利用,加大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开工建设餐厨废弃物处理中心,污泥深度处理中心等项目,着力打造静脉产业园。

办好民生实事,回应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今年蚌埠市要全面完成33项民生工程,推进“十大富民举措”。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开展就业创业“四进四扶”活动,统筹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各类群体就业工作。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大对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孤儿、重症患者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慈善救助活动。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增、优化公交线路8条,新增新能源公交车200台。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巩固提升文明创建成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开展交通秩序等“十项提升行动”,推动文明创建向县、乡、村拓展。加强烟花爆竹燃放、犬只管理,倡导文明祭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持续开展“诚信蚌埠·孝善珠城”等系列活动,培厚好人之城根基。

新闻推荐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决把雪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汪莹纯深入怀远县榴城镇指导抗雪防冻救灾工作

本报讯(记者靳瑾)今年1月3日以来,蚌埠市出现1955年以来最大一次强降雪过程,最大雪深34厘米,部分地区受灾较重。市委书记汪莹纯十分牵挂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多次就抗雪防冻救灾工作作出批示。1月5...

怀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怀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