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茶点生活,绻绵不绝

市场星报 2017-12-06 07:22 大字

午后,泡一杯绿茶,洁白晶莹的水柱冲入紫砂小壶,茶香氤氲。金绿色的茶汤在小小的瓷杯里,宛如一轮静静的满月,火热却清凉。啜饮一口,奇香无比,那绵软的茶汤温润了你整个口腔后,你会迅速咽下,再次张口,唇齿留香,道不尽的清凉与回味。这个时候,取出麻饼或寸金,啜一口茶,就一小口糕点,饼香、芝麻香、茶香,满口皆香。

过去,茶点不入寻常百姓家。

而今,茶点成为手中香茗的忠实陪伴者。

安徽有名的茶点数不胜数,特色因地域不同而独具,它如同我们漫长弥久的文化深邃,绻绵不绝。

怀远玉兰酥

南有“大救驾”,北有“玉兰酥”。

“大救驾”系寿州面食糕点,因雪中送炭救驾被困南唐的宋太祖赵匡胤而得名;“玉兰酥”则因明太祖朱元璋不忘干娘救命之恩而传扬。

“玉兰酥”以怀远县境内淮河两岸的优质香糯米为原料,经过浸泡、粉碎、蒸馏、搅拌、揉擀、切晒后,再经温油浸润、沸油爆炸等十多道工序,配以白糖等精制而成。具有泡、脆、酥、甜、香和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等特点,是宫廷御食糕点和招待贵客、馈送亲友的上乘食品。

相传,“玉兰酥”出自村妇玉兰之手。当年,元蒙暴政,官逼民反,农民揭竿而起,穷和尚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起义,兵败被元军追到怀远县新河村。村妇玉兰,舍命相救,骗走了元军。元军走后,玉兰看到朱元璋饥饿疲劳,有心做一顿酒饭招待壮士,但家徒四壁,可食之物早被元军抢掠一空。情急之中想起尚剩几块晾干的年糕,遂别出心裁,将年糕用温油浸润,又用油锅一爆,不想年糕像爆米花一样,又白又胖,滚些白糖,香脆酥甜,朱元璋食之精神倍增。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朱元璋不忘当年村妇玉兰救驾之恩,御驾接到京都,认玉兰为干娘,并请她将制作糯米糕点的技术传给宫中御厨,并取名为“玉兰酥”。“玉兰酥”名声大振。

徽州寸金糖

“寸金糖”的名字,首先当然是来自于它的外部特征:寸把长,银光闪,金条状,芝麻香。外裹着的白芝麻芬芳四溢,内心里的芝麻馅酥松可口,而中间的夹层则有筋有骨有嚼劲。

过去,这“寸金糖”是只有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首选送礼佳品。而徽州人家的早茶晨曲,尤其是人们望眼欲穿终于盼来的大年“初一朝”,就是从品尝那八仙桌上的寸金糖开始的,它讨取“开门见金见银”的口彩,意在获取“年头甜到年尾”的吉祥。

关于“寸金糖”的来历,徽州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徽州有个大孝子,走上了出门学徒做生意的“徽商”之路。由于年纪太小,思家心切,因而长进不快,被其母亲骂为“虚度光阴”。一天,爱子心切的母亲终于想出了个妙计,决定采用“寓教于糖”的手法,在儿子最爱吃而她每年都要做一批捎给远方儿子的家乡传统土特产——松杆糖的基础上作些改进,使得原来的“夹心在内、芝麻在外、两端敞开、两寸长短”的长圆柱形松杆糖,摇身一变而成“夹心在内、芝麻在外、两端封口、寸把长短”的变形元宝、金条形状,并取“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之意为之命名为“寸金糖”。

儿子接到之后非常感动:母亲所有的千言万语,已经尽在这“寸金糖”三个字里了。从此,“寸金糖”这种新创糕点,便随着这个关于“寸金糖”的故事一起在古徽州大地上传扬开来。

宿州秦邮酥糖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位姓董的商人,收到亲戚从秦国某地邮递来的酥糖,董食之觉得十分可口,别有风味。便雇高明技师仿照制作,在市场出售,销路很广。人们称这种糖为“秦邮酥糖”,或叫“董糖”。

秦邮酥糖,具有香甜松脆、味道可口、润喉适胃、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等特点。其制作方法是:用25%的芝麻,以文火炒熟,加上25%的炒熟面粉,掺上50%的白糖,一起碾碎过筛,去渣粒,做成酥糖馅子。再把江米制成糖浆,加少许桂花,熬成浓糖浆,趁热倒在案板上迅速擀成薄皮,卷起馅子,切成小块,放入模子里,压成宽、高各4厘米,长7厘米的长方形,用油纸包封,加盖戳记即成。每封重二两五钱,四封为一斤。

新闻推荐

聚焦十九大 放歌新时代

11月26日,一场由怀远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新局主办的以宣传十九大精神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在怀远县荆山广场举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走进基层。琴书《脱贫喜庆十九大》、大鼓《禁...

怀远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怀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