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里的“孝心儿” 九年如一日义务照顾三十余位老人
本报记者 张婷婷
“又到日子了,小王快来了吧?”“我这头发还是上次他找人给我剪的。”“这次过来,不知道他又给咱带来啥好消息。”深秋午后,暖阳轻柔,走进怀远县龙亢镇项桥敬老院,七八个老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什么。走近一听,原来他们在讨论敬老院里的“孝心儿子”——— 王高春。
9年来,王高春义务为项桥敬老院的30余位老人理发、刮胡子,每月把新鲜的水果、成箱的牛奶等送给老人,听他们唠叨,陪他们聊天。在他眼里,这些老人就是自己的爹娘,而他则是他们的儿子。
尽孝源于一次偶然
九年前的一个夏天,在路边摆摊卖西瓜的王高春看见一位老人蹲坐在路边,似乎有些中暑。他赶忙将老人扶到自己的水果摊旁休息,顺手就把切好的西瓜送给老人解暑。当看到老人双手发抖地拿着西瓜时,王春高心想如果父亲还在世,应该也是这把年纪。
老人走后,王高春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总是浮现出这个双手颤抖地连往嘴里放吃食的老人。思来想去,王高春做了一个决定:他骑着自己的摩托三轮车,把自己未卖的西瓜送到了项桥敬老院。看着老人们吃上清凉的西瓜,他的心顿时敞亮了起来。
从那以后,王高春每个月都去一趟敬老院。为了给老人们理发、刮胡子,他先是买了一把理发用的躺椅放在敬老院,并自掏腰包雇用理发师每个月到敬老院给老人理发、刮胡子;每月还不定期地把新鲜的水果、成箱的牛奶等送到敬老院分给老人们。“他每次来也不提前打招呼,来了就给老人们分东西,有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的。”项桥敬老院王院长说。
“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特别冷,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让我想办法找辆车到农场一家药店去拉保暖用的东西,我当时以为是上级拨付的用品。谁料到了药店门口远远看到他就站在雪地里,身边放着一大堆取暖用的热水袋。”王院长告诉记者,原来王高春怕下雪天冷,敬老院的老人们熬不住,干脆跑到药店来买了这些用品,说是几十个老人一人两个,这样老人们就可以脚边放一个、怀里再抱一个。
坚守背后一片孝心
王春高是怀远县龙亢农场五联队的员工,家里20多亩地只种一季,农闲时他要么摆摊卖水果或做点其他小生意,要么去外地打工。近几年,他外出打工的次数越来越多,他怕对老人们的照顾跟不上,干脆联系了敬老院院长,要了院长的个人银行账号。
“如果我外出打工不能按时来敬老院,就每个月定时往账号里寄钱,委托院长给老人们理发、买吃食。”王高春的这个计划最终也没有真正实施。因为放心不下老人,他每次打工回来都会来敬老院转一转,给老人买点东西。
幼年丧父的经历让王春高对长者总有一种亲近感。“父亲去世这么多年,总觉得心里缺了一块什么。看到敬老院里这么多老人需要照顾,我就寻思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王高春没想到的是,自己这一做就是九个年头。
王高春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到一个熟人的超市给敬老院的老人买了30箱牛奶,老板开玩笑地问他:“老王,你自己咋能喝这么多吗?”这是他第一次向别人提起自费购物送给敬老院的事情。没想到超市老板并不相信,一路跟随王高春到敬老院,看着他将牛奶送到老人手上,这才相信。这个内敛而不善言辞的黝黑汉子向记者展现了感性的一面:“我有时想跟更多的人说这事,让他们跟我一起来关心这些老人,可有时我又不愿对别人讲,怕别人不相信不理解。”“做这些就当是为自己的父亲尽孝吧。”王高春说,“我只有一个女儿,现在嫁到了湖南,家里再也没有其他人,以后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这些老人。不管别人如何看,我都要把这件事做下去。”
■编后
王高春的身上有古仁人之风。
看到年长的人,想到自己年长的亲人,这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想到自己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此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友善”也是如此:心里有别人,与人为善,而且见诸一言一行。这样的人,也就是今天的仁人。
新闻推荐
近年来,蚌埠市围绕淮河治理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确保淮河安澜、生态优良—— 绿了大地 美了山川
兴水利民,生态安澜。作为淮河中游重要的节点城市、淮河流域中心城市,淮河治理的成效与蚌埠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加固一座堤坝,带动一片沃土;连通两条河流,修复一片生态;调整几个...
怀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