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蚌埠市围绕淮河治理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确保淮河安澜、生态优良—— 绿了大地 美了山川
兴水利民,生态安澜。
作为淮河中游重要的节点城市、淮河流域中心城市,淮河治理的成效与蚌埠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加固一座堤坝,带动一片沃土;连通两条河流,修复一片生态;调整几个区域,促成千人安居。
近年来,蚌埠市按照中央和省相关部署,围绕淮河治理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确保淮河安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这些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淮河周边生态也得到了一定修复。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治淮重点工程主要包括三大项29个子项,总投资578亿元,其中,列入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8个,总投资97亿元。
堤防加固
内涝地成沃野田畴
新上村是怀远县荆山镇西南的一座村庄。站在新上村新加固的堤坝上,能看到淮河呈几字状在这里拐弯,茨淮新河在拐弯处与淮河干流相交。这里水深岸阔,历史上一旦遇到丰水期,常常会影响到堤坝内侧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来到新上村时,正赶上挖掘机在堤坝旁作业。踩着松软的黄土一路前行,新建成的涵闸站映入眼帘。“这里以前也有堤坝和排水站,但是时间比较久,防洪能力一般。”施工人员告诉记者,曾经的新上村堤坝是人工夯筑,密实度不高,堤防标准较低,在2007年和2009年均发生过渗漏。如今重新修建,堤坝改由机械作业,提高了密实度,堤防标准能够达到20年一遇。
“这个工程一建,我们住在这心里踏实多了,而且收入也能增加不少。”村民王连平望着堤坝两边青瓦白腰的新涵闸说,新闸建成后不仅能排除内涝,更能在干旱缺水时及时为村庄补水,等到年底工程结束,田地里种植的玉米、小麦等旱地作物就可以大面积改成水稻,农民效益至少会翻一倍。
记者看到,在新上村堤坝内外已是一片由青转黄、逐渐成熟的景象。曾经的内涝地,如今通过堤防加固,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福地。
新上村堤坝的建设属于蚌埠市淮河干流一般堤防加固工程内容,这一工程在2014年被国务院确定为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包括黄苏段、天河封闭堤和塌荆段,堤防保护区面积156平方公里,耕地16.55万亩,人口20.54万人,全长31.573公里,新上村就在塌荆段内。去年12月中旬,塌荆段堤防加固工程开始建设,目前已完成堤后填塘、新尚站拆除重建、堤身锥探灌浆、防汛道路基层等工作,完成工程投资约1000万元。
据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蚌埠市将强力推进天河封闭堤、塌荆段堤防加固工程进度,力争今年12月底完成主体工程。同时,加快黄苏段退建工程永久征地和地面附属物固化工作,力争今年12月初全面开工建设。
“堤防的加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淮河周边乡村的发展。”市水利局负责同志说,现在天河封闭堤,还有一段堤坝正尝试与村庄道路相结合,在两边栽植绿树,打造绿色长廊。
河渠连通
“臭水沟”变城中美景
这段时间,早上习惯在胜利西路大禹文化广场附近锻炼的郭阿姨发现,广场上每天都能听到一些鸟类的鸣叫,顺着叫声寻去,能够看到旁边的席家沟畔有白鹭等水鸟停留,水面上还有野鸭自由徜徉。“这里以前是臭水沟,都没人愿意靠近,现在绕着这锻炼、散步的人越来越多了。”郭阿姨说。
市水利局规划计划科科长张兴礼告诉记者,郭阿姨锻炼的区域是席家沟下段,又叫席家沟液压坝项目,属于天公河连通整治工程的内容。今年6月经疏通后建成蓄水,水位由原来的基本无水蓄至18米,增加水面面积150亩左右。同时,这里利用河道疏浚时挖出的土方,填筑建成了生态小岛,目前常见的野鸭、白鹭等基本都居住在岛上。
昔日臭水沟,今日秀水湾。沿着席家沟液压坝行走,听流水潺潺,看鱼翔浅底,观荷叶露珠。席家沟的变化与近年来蚌埠市实施的水系连通工程密不可分。
蚌埠境内水系丰富,淮河、天河、张公湖都在市区及周边,但这些河流湖泊长期没有连通,在活水、蓄水、补水等方面存在较大短板。尤其是席家沟流域面积小,非汛期缺乏有效补给,水体不能自净,加之城区初期雨水污染,造成张公湖水质恶化,沿河环境脏、乱、差,与周边小区环境极不协调,因此,蚌埠市规划实施了天公河及席家沟部分岸线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目前,席家沟中段已完成,下段正在进行工程施工结算。
“河湖连通后,将具有城市防洪、排涝、水系连通、生态补水、黑臭水体整治、绿道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多功能,对城市绿色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张兴礼说。
在尝到天公河水系连通的甜头后,蚌埠市还将在“十三五”期间,实施淮上区水系连通工程和三县水系贯通工程。其中,淮上区水系连通工程将规划引蚌埠闸上水沿淮上大道北侧至王小沟四十米大沟,疏浚扩挖连通新一号沟、小蚌埠四十米大沟、二号沟及吴小街四十米大沟等;三县水系贯通工程将进一步对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支流科学疏通、贯通水系,主要工程有河道疏浚、扩挖、连通和贯通,配套调水建筑物等,真正形成山水相间的城市生态构架。
蓄洪调整
破瓦房化美丽乡村
走进黄十安置区,洋房高筑,路阔景美。外地人从这里经过,很难想象,这里的4600多名住户两年前还住在湖边的破瓦房中。
其实,对黄十安置区来说,这些住户两年前也是外地人。他们曾是五河县临北回族乡黄嘴村、十里城村两村村民,由于这两个村庄都在淮河蓄洪区内,人们不敢放开手脚生产、建设,每到汛期来临,很多人都有着一觉醒来家里被河水淹没的担忧。房屋破旧、道路不畅、水电不通,这是黄嘴村和十里城村村民曾经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
2013年,方邱湖、临北段和香浮段行洪区调整为防洪保护区,不再承担分洪削峰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治淮投资最大的项目——— 淮干蚌浮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开建,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黄嘴村和十里城村开始了整体搬迁,村民集中安置的地方就是黄十安置区。有恒产者有恒心,由于这一区域位于淮干蚌浮段行洪区临北段新建大堤北,在防洪保护区内,村民们内心安定,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黄十安置区内广场开阔、农业兴盛、众木成林,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淮河干流蚌浮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是蚌埠市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蚌埠市以治淮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尤其是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建设工程的建设,为保护淮河生态、促进绿色发展贡献颇多。
据市水利局统计,蚌埠市境内沿淮有汤渔湖、荆山湖、方邱湖、临北段、花园湖、香浮段 6个行蓄洪区,面积约200km2,耕地22.5万亩,涉及人口17万人。根据淮河干流防洪规划和行蓄洪区调整规划,方邱湖、临北段、香浮段行洪区通过行洪区堤防退建,结合河道整治工程,改为保护区。荆山湖、花园湖、汤渔湖为行洪区,通过工程建设,提高行洪保证率。目前淮河干流蚌浮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等均超序时进度推进,淮河周边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建设水利工程、加强淮河治理的过程中,蚌埠市还坚持干支流并重,河道水系统筹,主动谋划了包括淮干及重要支流治理、水生态环境治理、城市水源地建设、灌区建设及其他工程,做到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水库、每一个湖泊都有一个规划,努力让淮河水利工程建设与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相衔接,打造一座生态良好、绿色先行的美丽蚌埠。
新闻推荐
释放改革红利 破解农业“三难” 全市“一户一块田”面积逾12万亩
本报讯(记者顾楷)自从怀远县徐圩乡农民自发把零碎土地整合、互换,变为每家每户一整块田地后,“一户一块田”改革在蚌埠市各县得到推广,不少乡村主动尝试,取得了积极成效。记者从市农林委了解到,截至目...
怀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怀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