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手工制粉丝 擦亮老字号

安徽日报 2015-06-08 17:02 大字

■ 本报见习记者 孙言梅

近日,记者来到固镇县刘集镇董湖村采访。在村南边的“金香丝”粉丝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里,社员们正在忙碌着。理事长蔡道贤告诉记者:“这几天,网上又来了一批订单。我们得加快生产进度,尽快发货。 ”

蔡道贤是土生土长的董湖村人,打小吃的粉丝都是自家手工生产的。 “在董湖村,利用传统手工技艺生产加工粉丝已有近200年历史。从红薯种植到粉丝加工,都是村民亲力亲为。 ”蔡道贤说,除了自家吃,他们还将粉丝卖给邻村。但由于家庭式作坊产量少,在市场上难以形成规模。为了把小产业做成大文章,2007年,从村委班子退下来的蔡道贤邀集几户村民成立了粉丝专业合作社,开始了粉丝闯市场的创业路。

但合作社成立不久,因冬天干燥少雨,加之没有冷库设施,导致3000多斤粉丝发霉变质,一下就亏了5万多元。蔡道贤及时吸取教训,除借钱添置冷库设备外,还升级改造生产车间、统一产销标准。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他们还将粉丝做成小包装、礼品装等,打进超市和土特产店。这样既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又扩大了市场销售范围。

“我们生产的粉丝是原生态绿色产品,在市场上很走俏。 ”蔡道贤告诉记者,“金香丝”粉丝的原料,100%采用优质脱毒红薯淀粉。生产加工全部由手工完成,不添加任何其他东西。

2013年,老蔡瞄上了互联网,与网上商家合作,进一步拓展销路。去年,他又带领合作社与蚌埠禾泉农庄、江苏扬州等地的8家度假村进行洽谈,在度假村设立基地,增加顾客体验,实现产销一体化。通过线上线下双向发力,使“金香丝”粉丝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同时,合作社迅速扩张,社员收入年年增加。 2014年,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500多户,覆盖周边十余个乡镇,销售收入近3000万元,合作社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引擎”。社员蔡之猛告诉记者,他去年返乡加入合作社,仅粉丝产销一项就挣了5万多元,加上庄稼等其他收入,一年赚了10万元。

创业8年来,蔡道贤带领村民利用产销特色粉丝,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以他为带头人创办的“金香丝”粉丝专业合作社,相继被评为蚌埠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安徽省示范合作社,并先后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去年4月,“金香丝”粉丝被列入蚌埠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12月被认定为安徽省“老字号”。

新闻推荐

育人35载,情暖留守娃

本报记者 丰 静本报通讯员 单鹏博9月8日,首届启功教师奖颁奖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固镇县任桥镇一位朴素的乡村教师从20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安徽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并受到了李克...

固镇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固镇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