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猴戏几经兴衰 □曹福祥
猴王大赛 (资料图片)
猴戏在我国有多少年的历史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不过从河南、山东以及江苏徐州出土的汉墓人猴相戏绘画和砖雕可以推知,至少在汉代就有猴戏了。当代中国只有两个地方有人以耍猴为生,一个是利辛县,一个是河南的新野县。利辛县猴戏多集中在胡集、阚疃、展沟、大李集一带,以胡集为最多。
利辛猴戏始于清朝光绪初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那一时期的皖北地区,刚刚经过太平天国战争和捻军革命,灾难深重,民不聊生。一位胡集人在外谋生,跟人学耍猴,后来带回一只怀孕的母猴,从此猴戏在胡集繁衍开来,并逐渐向周边扩散,也给那里的人们带来生存的保障。没有饭吃的农民,牵着猴子走村串巷,四处乞讨,正如猴戏歌所唱:“锣鼓一打圆周周,哪方收粮往哪悠。南乡收了吃大米,北乡收了喝糊粥。南乡北乡都不收,沙河两岸度春秋。”最初,猴子们只会做一些作揖、翻跟头之类的简单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演变为一种猴戏艺术,有了锣鼓家什、服装道具,并配有狮子狗,有的还有山羊、绵羊等。猴子能表演“推小车”、“坐旱船”、“上刀山”、“走钢丝”等复杂技艺,而且出现了“张飞卖肉”、“关公赴会”、“老包放粮”等成套的剧目。在表演过程中,艺人在一旁边敲锣边唱猴戏歌,观众眼观精彩表演,耳听幽默说唱,无不畅怀开心。
利辛猴戏发展几经兴衰,文革时期,“猴戏”被视为“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典型,利辛200多只艺猴被棍棒一个个打死,一些猴子掩面流泪,跪地求饶,惨不忍睹。改革开放后再度复温,老艺人们又恢复了旧业,1988年达到顶峰,有资料说,仅胡集镇玩猴艺人就超过3000人,驯养艺猴1500只,养猴、驯猴遍布全镇各村。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和集镇,无不留下利辛耍猴人的踪迹。胡集镇的张长营、龙湾、窝刘庄、刘凤庄、李圩等庄成为养猴驯猴专业村。赵万里、陈秀清、郑永河、李顺成等驯猴专业户,驯出的艺猴演技堪称全国一流。1984年在固镇县召开的“全国精细农业技术研讨会”上,李顺成应邀表演了猴子“识汉字”、“辨英文”、“运算数学”等精彩节目,被与会人员称为“神猴”。1986年赵万里、陈秀清等人带着艺猴进入广州演出近一年,后被深圳“民俗村”邀请坐地表演。1983年应河南电影制片厂之邀,郑永河带着他的艺猴作为艺术指导参与《玩猴人》的拍摄;后又应山东铁路俱乐部和西安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邀请拍摄了《越轨者》、《步入密林》、《金猴献瑞的2004年》。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解放日报》社等多家媒体均对胡集猴戏做过专题报道;1998年日本记者前来采访,利辛猴戏被介绍到日本。2001年苏州人在胡集独资兴办“皖北试验动物繁殖中心”,养猴、驯猴、玩猴独具特色。
由于诸多原因,一段时间里,利辛专业耍猴人日渐减少,但是,当地庙会及集市上还是经常能看到一些艺猴的精彩表演。
近年来,利辛县胡集镇充分挖掘农村民间文化资源,弘扬、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猴戏等民间文化。该镇成立了猴戏驯养基地,每年定期组织举办猴王争霸赛等猴戏杂技表演比赛,鼓励村民传承这一绝技,以将其名扬四海。
今年的4月份,“猴戏之乡”举行了趣味横生的猴王大赛。翻筋斗、爬高竿、骑自行车、走钢丝、跑旱船、变脸等,猴子们拿出了自己的看家绝活,精彩的表演不时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在这次猴王大赛上,来自民间的40组猴戏艺人带领多才多艺的猴子选手,各显其能,展开了激烈角逐。
目前,利辛县的猴戏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推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久前,安徽省文化厅发布公告,对“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利辛县胡集镇(猴戏)榜上有名。
新闻推荐
记者直面法官3小时斗“老赖” 实习生 席阳 记者 雷强 文 图
星报讯 昨日上午,省高院执行江淮行采访团一行抵达固镇县法院。碰巧的是,该院执行局正在对一起借贷纠纷案件进行强制执行,从早晨8:30开始,直到中午11:40,经过3个小时的较量,在被戴上手铐前一刻,“老...
固镇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固镇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