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实践 ——以国家级贫困县西林县为例 □冉光富
西林县地处桂、滇、黔三省(区)接合部,辖4镇4乡个行政村(含3个社区),境内聚居着壮、汉、苗、瑶、彝、仡佬等6个世居民族,总人口.8万人,是国家、自治区双定的贫困县,也是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西林县党委、政府结合实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经过多年努力,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在全县个行政村中,已形成稳定集体经济收入的村有个,占总数的.7%,共发展有集体经济项目个,其中,属于第一产业的有个,属于第三产业的有个,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势头。
一、西林县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主要经营方式
(一)“支部引领”盘活资产模式。通过开展“三资”清理,对村集体所有的各种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进行排查清理、分类建档,最大限度盘活利用。引导村党组织采取市场化方式,对农民自愿流转的承包土地,实行委托流转,村党组织成立“土地银行”,将分散或闲置土地集中并改善后统一向合作社、规模大户等发包,收取服务费,实现村集体有经济收入。如在那佐乡坝盆村,由村“两委”牵头,租下多亩闲置土地,经改善土地种植条件和基础设施后,将土地等价转租给有发展意向的党员和种植大户发展烤烟,实现年产值万元,按总产值1%划归集体计算,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
(二)“党群抱团”服务创收模式,变代办为创办。引导村集体创办、领办、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在有偿、微利的原则下,从中获取一定的管理费和服务费,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如在旅游、观光资源丰富的马蚌镇那扛村,由村党支部带头,整合村集体资源,创办村集体农家乐、餐馆、停车场、钓鱼台、休闲娱乐场所等经济实体,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活动场地,实现年平均接待游客万人,仅停车场的停车费、服务费按5%的比例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实现收入1万元以上。
(三)“上下联动”易地发展模式,变“输血”为“造血”。针对全县个贫困村就地发展集体经济制约因素多的难题,由县委组织部门牵头,采取“易地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通过整合各方资金,在县城新区集中打造贫困村集体经济创业园,为每个贫困村购买一个商铺,并委托企业为村集体招商引资,寻找承租者,租金归村集体(村委会)所有,积极变“输血”为“造血”,稳定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按照西林县目前商铺出租市场价格标准,预计每个贫困村年可实现租金收入1.5万元左右。
(四)“因势利导”灵活发展模式,变优势为胜势。由村党支部牵头,充分利用各村集体的荒山、荒坡、荒水、荒滩等“四荒”资源,通过入股分红、租赁土地、公共资源收益等方式,并给予适当的项目扶持,建设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等示范基地,带动农民群众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所得经营收入和土地租金按一定比例分归个人和村集体,实现个人和集体互利共赢,促进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如八达镇坡皿村党支部积极引进广西红谷农业投资集团投资,对原有的生猪养殖集中区进行改造升级,以“出租给专业合作社经营”的方式,每年收取1万元租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而古障镇的央革村、水头村、者黑村等3个村党支部则是依靠土地征用流转,通过村集体租用或承包土地的方式,年收入也在1万元左右等。
二、边远贫困地区村集体经济薄弱成因分析
(一)自然条件较差,基础相对薄弱。边远贫困地区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信息不畅,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加之还有可能会出现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发展村集体经济困难重重、限制条件较多。
(二)原始积累较少,缺乏“第一桶金”。由于边远贫困地区的贫困村自身没有原始积累,村集体经济收入微乎其微,村级开支完全依赖财政拨款。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村很想发展集体经济,也看准了项目,但由于缺少“第一桶金”,也只能望洋兴叹。
(三)外出人员较多,干部队伍老化。很多年富力强的青年人纷纷外出务工或创业,绝大多数村(社区)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落后,
“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以西林县为例,目前全县8个乡镇中仍有不少村为集体经济“空壳村”,而这些村大多位于边远贫困山区,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才严重匮乏。
(四)缺乏产业支撑,就地发展困难。不少集体经济薄弱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可供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小。
三、加快边远贫困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整合各级资源,加大资金投入。一是探索建立县、乡(镇)两级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整合支农惠农资金和上级补助,通过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对村集体项目予以扶持。二是在不改变集体资金实际控股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社会资本、专业技术人才和经济能人参与发展村集体经济,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管理有序、运作规范的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充分调动闲散资金注入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三是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增加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给予优惠和扶持;支持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布局经营网点,全面实现“农信银”或“惠农通”工程村村通。
(二)发挥集中优势,提高资金效益。发展村集体经济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但发展产业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撒胡椒面”,而是集中资源优势,发挥最大效益。比如将万元分散到个村办集体经济,就搞不成多少个项目,但是通过整合资金,到县城或中心集镇建设农贸市场或超市,所产生的效益往往要好得多、多得多。在此基础上,可针对区位优势较好的村组探索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对具有旅游开发资源的村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等。
(三)注重扬长避短,创新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有的城郊村土地征用较多,积累了大量的土地征用补偿金;有的村集体经济自身发展较快,有的村获得各方力量的支援,也都存有大量资金。如何管好、用好这些资金,实现村集体经济长期保值增值,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由于部分贫困村自然条件较差,就地发展制约因素很多,因此,将资金入股项目实现分红,成为不少边远山区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的首选,同时也有不少村开始打破地域限制,尝试走异地发展之路,如在县城、繁华地段购置商业用房、门面、店铺等,依靠收取租金,从而为村集体经济异地壮大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四)建立激励机制,实现利益共享。可以考虑把村干部工资划分为基础性工资、奖金和发展集体经济绩效工资。基础工资、奖金部分由各乡(镇)党委、政府根据各村的集体收入状况和每年年终考核情况确定。在此基础上,按照集体经济依靠自我投入和滚动发展增收的部分核定一定比例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绩效工资发放给村干部,以此建立长期有效的利益分享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确保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系西林县委书记)
新闻推荐
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 彭清华主持 陈武作政府工作报告
本报南宁专电(特派记者喻武强岑平和)1月日,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在广西人民会堂开幕。会议由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彭清华主持。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侯建国、危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