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壮锦织锦技艺 □农春和

右江日报 2017-01-12 00:00 大字

 

居住在桂、滇、黔三省(区)接合部的西林县壮族人民,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壮族妇女不但吃苦耐劳,而且心灵手巧,几乎人人都会纺纱织布,做衣绣鞋,是一家人穿戴的保障。传统服饰有男子唐装、女子“坡龙”、“小扁”、直筒裤、黑头巾,还有绣花鞋、荷包、壮锦(当地人称之为窝单)等,样样工艺精细,设计得体,线条柔美,不仅巧夺天工,而且色彩鲜艳,穿戴舒适。壮锦更是色彩明艳,美观大方,如雨后彩虹般绚丽,令人叫绝。壮锦可以用来做小孩的用布,可以用来做床单,可以用来做背带的镶嵌材料。年轻的壮族妇女以此为荣,常常把它送给心仪的男士,以博取男士的赏识和爱慕。

壮锦制作工艺繁杂独特,耐人寻味。其制作程序大致可分为六步:

第一步是纺线,俗称“搭外”。每年壮族人家根据各自的需要或多或少都要种植棉花,作为布料的原始材料。妇女们脚踏木制的纺车,一手摇纺车,一手拿棉团,把它纺成粗细均匀的线。

第二步是染线。壮族妇女利用天然植物(如蓝草、黄花等)熬成各种颜色的汤汁,把纺好的线团放入其中浸泡,待线均匀染上色后,取出用清水洗净。

第三步是捆线,俗称“垒罗”。那一天,众多的壮族妇女应邀聚在一起,把染好的线分别排序围在吊脚楼周围,先把一根根线穿过梳子一般的夹网,再把线头绑在竹签上,套在织布机的转轴上,一边梳一边扎。她们各司其职,忙而不乱,秩序井然。

第四步是织布。看壮族妇女操纵织布机是一种绝妙的享受,只见她们手脚并用,得心应手。装有各色线的梭子在她们的手中来回穿梭,如灵动的飞船。

第五步是滚布。壮锦织成长长的条状后,她们再把它一圈一圈捆在光滑的圆形木头上,然后把它放在光滑的地板或石块上,再在上面压上长方形的石块,人就站在上面,以墙壁为支撑,左右滑动,直至壮锦滑硬和紧凑即可。

第六步是光布和剪裁制作。壮族妇女会根据用途,把剪裁下来的壮锦,用玻璃瓶或野猪獠牙来回磨光滑,剪裁和缝制成各种服饰。

壮锦虽然手工制作极其繁杂,但是使用起来暖和、舒适、耐用,而且美观大方,凸显了西林壮族服饰的文化特色。

新闻推荐

大山里的“牛司令”□王向辉

近日,笔者陪同西林县电视台记者到古障镇妈蒿村那外屯采访基层党建工作。当我们步入那外屯,便听到道路边的树林里传来“哞……哞”的牛叫声,循声望去,只见几头黄牛在树林里吃草。妈蒿村支书岑昆说:“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