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卜应六□李建忠
卜应六,是西林县西平乡木顶村一个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农姓,因其家境贫寒,应该没读过书,故其书名不详,其生年亦不详,其卒年应在1960至1962年间。生农应六、农的胡和农福生共二子一女。其中,农应六、农的胡是其原配妻子所生,农福生则为其第二个妻子所生。卜应六身材不高,相貌不扬,却多才多艺,是木顶村少见的民间艺人。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他的许多故事传说。
他爱好文艺,曾为木顶村壮戏班中的主演之一,常扮演小旦和丑角等。其技艺娴熟而高超,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扮演的丑角十分滑稽可笑,常常另人捧腹,往往把戏情推向高潮,致使台上台下都被其感染得十分欢乐热闹。
卜应六善拉二胡、善吹笛子和木叶等。据说他可以一边拉着二胡,一边则用鼻子来吹响竹箫,而嘴巴还能吹奏木叶。一边拉二胡,一边则用嘴巴吹奏木叶,小时候在壮戏舞台上笔者确实看到他表演过。在戏台里,他那精湛而高超的技艺使全场观众都沸腾了起来,无不发出阵阵喝彩声和赞叹声。据说他的这些技艺都是其先人传下来的,受其影响,其子农应六亦爱好文艺,善拉二胡,善唱山歌,是民间一位小有名气的歌手。
别看卜应六身材矮小,相貌不扬,却很风流。木顶壮剧团经常被云南的一些村寨邀请去演唱,不少演员都娶得云南姑娘为妻子。新中国成立初期,卜应六每年几乎都随剧团到云南进行巡回演出。此时他早已结婚,并且儿子农应六已7、8岁。由于农应六也爱唱壮剧,而剧团也确实需要一些小孩来扮演某些年幼的角色,于是让其父子一起随队演出。因卜应六的戏演得特别好,曾得到许多外村姑娘的喜爱与青睐。有一次,某地几个姑娘这样对他说,你演的戏实在太好了,我们都很喜欢你,可惜你的小孩都大了,听说还跟随你来演戏?卜应六笑着对她们说:“没有啊!你们说的那个其实是我的侄儿罢了,不信你们看看他怎样称呼我。”然后便叫其子过来叫他,农应六果然称他为“叔叔”。原来,早在他出来之前,他便交代其子说,在外地一定要称他为“叔叔”,不许叫他为“爸爸”。
年轻时,卜应六曾多次当过兵。旧社会,富裕人家可以出钱,然后让别人顶替其子去当兵。由于其家特别穷困,卜应六这一生便三次出去当了兵,其中的两次就是顶替别人当的兵。他曾到过广东、江浙和山东一带。外出多,不但见识广,而且还会讲多种方言。在部队,因身材矮小,他开始被安排在团部当通讯员。但其人天生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且又特别喜欢吹奏乐器。因见号兵军号吹得好听,他便跟着学吹,不久竟然比那号兵吹得还好,于是被团长调去当了个号兵,专门吹奏军号。
在部队打仗,敌军最痛恨的是指挥官、旗手和号兵。所以,这几个人往往都是敌方狙击手猎击的对象,死亡率极高。但机灵的卜应六却能屡屡躲过劫难,并安全复员回家。之所以能幸免于难,听说在战场上吹号,他往往都是躺在地上吹的,从来不站着吹。当官的见他躺着吹军号,便恼火地跑来踢他几脚,命他站着吹。他却这样对长官说:“打仗首先要善于保护自己,然后才能有效地消灭敌人。吹号不过是让士兵听到首长的指令而服从长官指挥罢了,如果都站着吹,那是很容易让敌人猎杀的。号兵倘若轻易地便被敌方击杀,那关键时刻谁给长官传达命令呢?”那当官的见他说得有道理,只说了一句“贪生怕死鬼,还强辞夺理!”便对他给予默认了。
卜应六去世后,其妻改嫁到皿帖村的六篓屯。农应六与其妹亦跟随到六篓屯定居,但兄妹俩都不长寿,都早已离开了人间。如今,多才多艺的卜应六,其技艺不知在其孙辈是否还有传承?
新闻推荐
本报西林讯
黄某珍、覃某清、廖某萍3人经合谋决定以“作法事”替人消灾为幌子骗老年人钱财,便搭乘小轿车四处流窜作案。
&n...
西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