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越族群的传统孝顺教育 □李建忠
在句町故地西林县那劳镇的岑氏建筑群中,曾有以“孝顺”为主题和内容而修建的两块牌坊,其中的一块叫“孝子坊”,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修建西林至定安的公路时被毁掉;另一块称“孝子孝女坊”,虽经“文革”劫难而伤痕累累,现仍屹立在镇政府所在地的老街中。“孝子坊”的修建,是因为岑春煊的儿子岑德固奉父命由桂林护送身患重病的母亲到湖北武汉医治,途中因其母经不起旅途的折腾而不幸去世。对此,岑德固认为此乃自己对病母照顾不周所致,于是深感内疚并郁郁寡欢,不久即绝食而死。岑德固之死在当时被认为是孝子之典型,经朝廷批准在全国进行了大力表彰。随后,西林县政府则奉命在那劳镇对面修建了此“孝子坊”以旌表和纪念。在修建“孝子坊”的同时,那劳岑氏家族认为,岑景恒等子女亦属“孝子孝女”之列,亦应该树碑立传以纪念,于是便修建了“孝子孝女坊”。那劳这两块石牌坊,记录的虽然只是岑氏家族“孝子孝女”之事迹,但可以这样说,它其实也是西林民间传统孝顺教育的历史见证。
自古以来,句町故地布越族群民间一直崇尚孝敬,重视对子女及晚辈的孝顺教育,要求子女及晚辈必须尊重和孝顺父母及长辈,做一个孝子贤孙。在民间,人们要求子女及晚辈早晚要给父母及长辈,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端洗脸、洗脚水;晚上要给老人捶腿、捶背及按摩。吃饭的时候,要让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上首即堂屋神台的下边,子女或晚辈要给父母或老年人盛饭、夹菜。另外,要把好吃的东西(比如鸡胸肉、鸡鸭肝等)留给老年人吃。年轻人谁要是不知道这个道理而自己食用,那便被认为没有教养、不会孝顺老人,那是要受到谴责的。
民间每当有女孩准备出嫁之时,娘家的父母及亲戚们必定再三嘱咐自家姑娘到了夫家必须孝顺家公家婆并搞好妯娌之间的关系,待将女儿嫁出家门之后,则要求姑娘在第三天必须带领丈夫返回娘家看望父母,并且形成了一种习俗而世代沿袭下来。这种习俗民间亦把它作为女子对父母孝顺的一种具体表现。民间向来认为,父母生养一个孩子是很不容易的,如果姑娘长大后嫁出娘家便一去不复返那就会令父母伤心,也说明该女子对娘家太绝情和没有孝心的表现。
人们要求,假如父母去世之后子女不但要吃斋和披麻戴孝,而且还要守孝三年。在此期间,子女必须连续三年在春节过后择吉日到父母的坟地去扫墓拜祭,以此尽自己的孝心。
除了以上这些,民间还把子女长大后会不会做人、成不成才等也看成一种是否对父母孝顺的表现。如果一个孩子不认真读书学习,不会结交好的朋友,不去干正当的事业,而是去抢劫、偷盗、卖淫嫖娼、吸毒贩毒、杀人放火等,那他除了是违法犯罪分子之外,还是对父母的不孝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逆子孽孙。因为他(或她)人虽长大,不但没有很好的赡养父母,反而让父母操心,所以这样的子女是枉费了父母的生养。
总之,布越族群民间关于孝顺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民间几乎在每一个生活环节中都无处不见孝顺教育。今天,笔者整理挖掘它的目的,就是要将这种民间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服务。
新闻推荐
因为家里还没有收完油茶果,所以周六一早,我和妻子就匆匆赶往油茶地。我骑着摩托车行驶在弯曲的乡村公路上,很快就到了岔路,把摩托...
西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