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执着,只为那山花烂漫芬芳

广西日报 2012-11-30 18:50 大字

■烛 颂

马国林黄志伟

25年前,他告别母校,走上讲台,一站就25个春秋。他就像一支站立燃烧的蜡烛把爱的光环洒向山间,只为那山花烂漫芬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西林县那劳乡斗皇村中心小学校长王国学献身山乡教育的执着之情。

回乡,托起孩子的求知梦

王国学出生于西林县那劳乡那劳村么红屯的一个苗族家庭。这里地处高寒山区,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全屯只有10多户人。

王国学从小在深山里长大,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熟稔于心,对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直到有一天,一位背着行李来教书的人来到这里,王国学对他充满了好奇,对读书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渴望。

王国学读到小学三年级时,来教书的老师陆续走了3位,么红屯的学校只能断断续续地开课,而孩子们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学习。

年幼的王国学不懂老师为什么不喜欢来么红屯教书。

1986年7月,王国学从西林职业高中毕业。回到家里,看到10多个苗族孩子坐在茅草盖成的学堂里相拥而泣。孩子们说,刚来的第6位老师又走了,学校现在没有老师教书了。“老师说这里太苦了,一个月都吃不上一餐肉……”听了孩子们的话,王国学深受触动。那时,他就下定决心回到苗山,给这里的孩子永不间断的教育。

同年9月,实现梦想的机遇来了。西林县教育局统一招聘一批代课老师。经过考试,他以优异的成绩入选,实现了回乡从教的梦想。

然而,梦想的路没有那么容易走。么红小学原是一个四面通风的茅草房,茅顶腐烂漏雨,看着被雨水溅落地面积成的那一小窝窝,他的心情很沉重。

第二天,王国学召集么红屯的群众,把茅草校舍推倒,重新冲泥建房。他自己则到山中去砍横条。在王国学去砍横条的第3天,不小心被蛇咬伤了,他强忍伤痛,迅速撕下自己的衣服绑住伤口的上部位,然后坚持把横条扛回来。当他到家时,伤口已经肿得像粽粑一样,群众立即将他抬到医院抢救。

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10多天后,新校舍建成了,么红小学又传来朗朗书声……

触动,是妻随夫投教的动力

王国学自教书以来,一直以校为家,以学生为中心。他终日忙碌在学校里,家里的全部农活全由妻子包揽。有人劝王国学的妻子:“你这又何苦啊,王国学当代课老师能赚多少钱?不如让他别干了,你们一起做生意吧。”妻子只是一笑而过。

妻子这样无私支持丈夫的事业,还得从一件事情说起。那是10年前的一天,么红屯群众王亚婆拿几只鸡到那劳街上卖,当时每公斤售价6元,王亚婆的那几只鸡共秤得4.2公斤,王亚婆不识字,又不会算数,那老板只给她15.2元。来赶街的王国学妻子得知,赶紧找那老板算账,为王亚婆找回了差价,王亚婆当街感激得哭出声来。就是这哭声让王国学的妻子真正体会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此后,她不但支持丈夫的工作,还希望自己也能一起加入教育战线。

2010年9月,上级领导把王国学从边远的那伏村小学调到斗皇小学任校长。由于斗皇小学有很多内宿生,缺乏工友管理。王国学将此事告知妻子后,毅然放弃街上的酿酒生意,自发到斗皇小学给学生煮饭,成为丈夫的好助手。

当笔者问起王国学现在的待遇时,王国学丝毫不隐瞒的说:“我月工资325元,妻子为学生煮饭每月100元。”

爱心,是他从教的永恒主题

王国学有一颗爱心,在当地群众中无人不知。2011年,斗皇小学一位名叫黄奕的内宿学生半夜突发高烧41度,王国学发现后,心理十分着急。当时已是半夜,自己摩托车又坏了。他于是向村中一位青年借车。由于是半夜,年轻人根本不愿去。王国学急了,双脚“卟咚”跪下。年轻人被他的举动感动了,立即用车将黄奕送至那劳卫生院抢救。第二天王国学还低价卖掉家里唯一值钱的摩托车,拿钱给学生交了医药费。

25年来,王国学救助过的学生不少于300人次,爱心成为他在教育路上永恒的主题。

截至目前,王国学已走过25年的代课生涯,贫穷与艰辛没有让他退缩。当笔者翻阅他的日记时,有一行字这样写到:“方圆九洲,三百六十行,哪一行最有出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哪一行都不能没有授业解惑的老师……”

新闻推荐

“忙是忙点,手头终于有闲钱啦!” ——西林县扶贫攻坚见闻

本报记者徐顺东本报通讯员周顺彬黄燕群编者按我区在全国属于贫困面较大的省区,大量的贫困市县和人口能否如期脱贫致富,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战略目标。2012年2月,全区新一轮扶贫攻坚大会...

西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