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商号黄恒栈:岁月掩不住的风流(上) □本报记者 陆照德 通讯员 陆 杰 文/图

百色早报 2013-06-12 01:17 大字

黄恒栈“老洋楼”(即恩阳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一角 黄恒栈“三老板”黄叔昭寓所后院  

站在田阳县那坡镇老码头,背对着老街区,青山河流依旧,只是山河表里景物有别当年。黄恒栈的老宅子,就在大街上,当地老百姓仅知道,那是很久以前一个大老板的房子。

黄恒栈,民国时期右江一带负有盛名的大商号,其持有者是以黄奕勋为核心的黄氏家族,起初经营烟丝、茴油、桐油、八角等土特产,逐渐涉及日用百货、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农业等领域,纵横右江、西江流域,产品销到广州、香港乃至国外……

这些在过去是妇孺皆知,随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情境及其后来的历史变迁,现在的百色人知道的已不多。即便是文史研究者,也只多谈黄恒栈的持有者黄奕勋及其家族如何做生意,鲜有谈及黄氏家族百余年来的沉浮与变迁,对独立于那坡镇的老屋子,更是鲜有触及。

近日,经实地采访及联系黄氏家族的后人,着眼于黄恒栈的几所老屋,记者勾勒出黄氏家族的百年历史变迁及黄恒栈的兴衰。

有近百年历史的“洋楼”

从田阳县城出发,车行10余分钟过了横跨右江的大桥,即是那坡镇,上午十点小镇已显得有些喧嚣。谁能想到,这里曾是田阳县政府所在地,一个大商号在此处风生水起经营了30多年呢?拐进那坡老街,街道越来越平静,老屋老墙不时入目,6条始建于民国时期的街道,脉络依旧清晰,街名依旧沿用。

黄恒栈持有者黄奕勋(人称“四老板”)的寓所就在老街中段——同合街1号;黄恒栈烟厂旧址在下新街60号;黄恒栈“三老板”黄叔昭寓所在上新街44号,三座老房子伫立街边,亲证着老街曾经的历史风华,这也是黄氏家族遗留下的主要建筑物,建筑主体看去尚好,只是有些破败沧桑之感。

同合街1号,也称四平楼,民国17年(1928年)建造,是一座砖木结构的3层平顶楼房,楼内中厅两旁圆柱头上有莲花浮雕,黄恒栈的核心人物“四老板”黄奕勋一家在解放前就住在这里。解放后至1995年,四平楼一直是当地党委、政府的办公用地。

道路斜对面300米开外,便是烟厂旧址,当地村民都称为“老酒厂”,这里曾是日产烟丝1000多斤的烟厂。如今,这里只有一户人家在酿米酒。

烟厂旧址与“三老板”黄叔昭寓所同排,隔着几户人家,中间有一条通往码头的道路,这是黄恒栈流转货物的码头之一。

黄叔昭寓所实际上是三进房组成的建筑群, 前楼为法国式砖木结构3层平顶楼房, 孔门式檐廊,梅瓶工栏杆;前楼墙面为中西结合式花鸟、花草壁画,中西结合,颇为洋气,当地人称之为“老洋楼”。据文史资料显示,黄叔昭寓所是黄氏家族在1914年建造的,由广东工匠设计,1915年建成,至今将近100年。

以土特产起家的黄氏家族

那坡镇临右江,顺流可达南宁,转西江至梧州,最后到达珠江流域的广州,20世纪初,经过鸦片战争,尤其是后来的中法战争,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已深入内陆,中西合璧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特点,富贵之家以派子弟留洋为荣,建筑自然也爱沾点洋气,虽然地处那坡这样的内陆小镇,但黄叔昭作为当地的显赫人物,建房子崇尚洋气,不足为奇,更觉得是一种荣耀,这从他千里迢迢请广东工匠设计“老洋楼”,就可以看出。

黄恒栈始兴于一个叫黄嵩安的人,此人原籍邕宁县马村,清朝同治(1861~1875)年间,随父母迁到恩阳县(现田阳县)平江村,以替人打工为生。没几年,父母先后辞世,青年黄嵩安于光绪(1875~1908)年间从平江村迁到那坡,以租房卖豆芽为生,并与一覃姓姑娘结婚。婚后,夫妻俩改行卖豆腐,同时酿酒、养猪。

1890年,黄嵩安积累了些资本,就在那坡街买了二间房屋,开了一间客栈和一间小烟铺,专代销南宁的熟烟丝,商号先后取名“恒茂烟铺”、“恒栈百铺”,并涉及火油、食盐、棉纱、百货等,生意红火,其渐成那坡街著名商贾。

1915年,生意兴隆的黄家就在上新街建起了一栋五间二层楼房和两幢高大宽敞的砖瓦房(即上文的黄叔昭寓所建筑群),将楼房下层叫“黄恒栈百铺”,专卖百货,楼房后的两幢砖瓦房作熟烟丝工场和专营熟烟丝,名叫“黄恒栈烟铺”,这就是大商号黄恒栈的由来。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正当黄恒栈日趋兴旺之际,两广军阀混战,粤军入桂,位于水陆交通枢纽的那坡街,遭军阀劫掠,黄恒栈自不能幸免,眼看数十年经营的家业毁于一旦,年迈的黄嵩安气不过,不久便病死。

这时,黄嵩安的四子黄奕勋,风华正茂,从金陵(今南京)大学商学系毕业归来,办理父亲丧事之后,与兄长黄仲义、黄叔昭筹集资金,重振黄恒栈。在黄氏三兄弟的精心经营下,黄恒栈很快重振雄风,商号的领导权也逐渐从黄叔昭的手里转到经营能力更强的黄奕勋手里。黄奕勋才智过人,又见过大世面,他审时度势,抓住了几次大商机,在南宁开设永华行,进军南宁,把黄恒栈的事业一步步推上巅峰。20世纪20至40年代,在右江地区,一说起黄恒栈,人人皆知。其财富据说可以买断整个南宁的棉纱,它的生意做到广州、香港,云贵及越南等。资料显示,黄恒栈起家于土特产——烟丝、茴油、桐油、八角等,尽管生意越做越大,涉及各个领域,但对土特产的经营,一直没有松懈,可以说是靠土特产起家、发家的。

百色起义中的黄恒栈

在那个军阀割据神州大地的年代,民生疾苦,人人思变,右江革命风起云涌,终于在1929年12月11日爆发百色起义,同年12月17日,恩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办公地点设在那坡上新街44号黄恒栈的这组洋楼里,使之一度成为恩阳县(现田阳县)革命运动的指挥中心。

按当时红军的相关规定,对地主富豪的财富都采取“没收”、“大部分没收”、“没收改造”等措施。当时可能考虑欠妥,执行军部指令时,驻那坡的红七军第三营,直接电令在南宁的黄奕勋回来,黄奕勋刚到恩隆县城平马镇(今田东县城),就被红军逮捕,押回那坡镇关押,并被没收所有财产,黄奕勋交了3万元国币,才得释放,获释后的黄奕勋匆忙携家人到天保(今德保县)避难。

在此形势下,右江流域的各地商人也不敢做生意,导致红七军的税收锐减,给养艰难。张云逸等红军首脑感到问题严重,只好重新召开右江沿岸商人会议,宣传红七军保护商人的政策,并向黄奕勋等受到过激处置的商人道歉,退回没收的“公平”、“靖平”两艘汽船给黄奕勋,商人们才开始小心翼翼地恢复经商。

但不知情的外地商家还是不敢来,右江到南宁水道运输一时难以恢复。这就造成香港制造业急缺百色特产茴油,市价由200元/斤(国币,下同)飙升到700元/斤。

黄恒栈老板黄奕勋从中看出商机,一盘算,每担(100斤)茴油约仍有2万余元利润。但革命根据地的商队不便沿右江顺流而下。黄奕勋就带着雇员,经天保、敬德山区,筹款收得50余担茴油,雇挑夫,用马驮,从靖西经龙邦关口,取道越南高平、河内,再转海路,千里迢迢,把茴油运到香港,解了香港的茴油之困,自己也得到了丰厚的利润。

当时黄奕勋并没有因被革命惊吓而滞留香港,而是马不停蹄地从香港购买一批右江沿岸及山区紧缺的日用百货,原路返回,这样,黄奕勋不仅开辟了新商路,缓解右江根据地百货供应紧张的局面,还赚了大钱,对红军也有了交代,一举多得。

不到一年,红七军战略转移,离开了右江革命根据地,右江一带的商人也逐步恢复经营,以黄奕勋为首的黄氏家族,也重返家园,继续经营黄恒栈的生意,黄恒栈的事业也逐步走向辉煌,并持续了20年。

“四老板”善断商机,黄恒栈进军南宁,欲知黄奕勋如何在南宁开辟新市场,在商场独领风骚,请继续关注本栏目下期报道。

(本报道参考了李辉南《黄恒栈老板黄奕勋》、隆隆《张云逸劝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家黄奕勋轶事》等文,在此一并致谢)

新闻推荐

山区学子喜获“爱心”书籍

近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按照教育专家推荐的书目,给田阳县部分山区中小学校赠送了2100多册课外书籍,帮助山区的孩子开拓视野,提高素质。图为田阳县那满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在争...

田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