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阳有个盲人“解说大师” 乡亲看剧他翻译□黄国顺
在人们聚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你见过双目失明的人给正常人解说、翻译电视故事情节的场面吗?在田阳县玉凤镇坡旺村那谷屯就有这么一位名叫王罗益的盲人。
人送雅号“解说大师”
王罗益虽是一位盲人,但是不管春夏秋冬四季如何交替,每到傍晚,收工回家吃过晚饭的村民都喜欢聚集到王罗益家,与他一起看电视消遣、娱乐、凑凑热闹。对邻居的到来,他总是一边热情地端凳子让座,一边把前一晚上集电视剧正片的内容给乡亲们作回顾,对于当晚迟到的乡亲他总是一个个给予“补课”,看正片前他还把当天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给乡亲们传播,看正片过程中王罗益总是把乡亲们听不大懂的地方小声作翻译和解说,特别是那些年纪比较大的乡亲更是需要他的翻译和讲解。每集正片他都记好故事梗概和高潮情节,哪位乡亲漏看哪集,第二天来串门,他就把那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讲给那位乡亲听,还惟妙惟肖地模仿电视里人物的讲话声音,逗得乡亲们笑出眼泪来。久而久之乡亲们就给他起了个雅号,叫“那谷民间解说大师”。乡亲们都说到他家看电视,有“解说大师”在旁边解说翻译,看电视看得懂看得有意思,即使自家有电视机也要到他家去看。
靠耳朵学习知识
王罗益一岁多时得了一场大病,因没有及时医治从此双目失明。没办法与同龄人一样上学,渴望上学读书的他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秘密:学校的读书声与屯里的高音喇叭的声音一样,原来上学读的就是高音喇叭里的东西。于是,他把高音喇叭当老师,喇叭响一句他跟着学一句。稍大一点,父母给他买了一台小型收音机,每晚把耳朵贴近收音机,抱着收音机入睡,收音机坏了他摸索着自行修理。他终于学会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改革开放和党的富民政策之风吹进农村,受收音机新闻广播指点,并被广播报道的各地“同行”黑暗里追求光明的生活事迹感染,他向亲戚朋友借了一点钱,买来一套柴油机碾米机打粉机,第一个在屯里办起碾米加工坊,给乡亲们碾米打粉,机械坏了他也摸索着自行修理。碾米挣了不少钱,他又增开了一个便民代销店。
村民的“汉语翻译”
他家地处屯中心,加之办有代销店,乡亲们劳余饭后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他家。人们集中的地方无聊时为打发时间往往会赌博,如何让乡亲们不赌博又能有意义地消遣娱乐呢?1997年,在偏僻农村电视机还没有普遍的时候,他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摆在代销店门口“公映”,让乡亲们解解闷,并且“公映”一直坚持到今天。然而那些上了年纪的乡亲,大部分都是文盲,看电视只会看画面却听不懂普通话,不少人都会歪过头来问他电视里讲的是什么内容。每每此时他都很乐意地当起解说员来,每一个问题他都不厌其烦地回答,十分亲切和蔼,没有一点摆架子的意思。乡亲们提问得越多他越高兴。为使乡亲们更喜欢自己的解说和翻译,他始终把解说和翻译当作一门特别的艺术来对待,每天都在想办法不断地加强和提高技艺,精益求精地学习这门艺术。因此他每每“看”电视,都很注意学习和模仿那些解说大师的技巧,特别是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盲人歌手和模仿秀表演者杨光等他更崇拜,这些名人一出场,他“看”得更入迷和专注,他说如何把电视剧情节解说得更生动、翻译得更贴切,如何把电视里的每一个故事讲得更幽默有趣、让听众更爱听而且听得有收获,是他这一生永远不变的追求。他说自己虽然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却能在当地老百姓当中架起一座接通汉话与壮话的桥梁,他觉得自己这一生过得很有意义。他说他的这一特长能给乡亲们带来更多的快乐,身为残疾人却能为周围群众做点力所能及的服务,他感到很满足、很幸福。
新闻推荐
燕群聚集的场面
连日来,每到晚上7点半左右,上千只燕子就会从四面八方陆续飞到田阳县城东金源小区的电线上栖身,引来不少居民驻足观看,形成一道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这些燕...
田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田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