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甘当幕后英雄 ——记北路壮剧第九代传人黄芳声□黄绍碧 曾保华 文/图

百色早报 2013-06-14 05:01 大字

黄芳声(左)夫妇  

北路壮剧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人的努力。如果说第十代传人闭克坚在前台传授技艺冲锋陷阵,那么第九代传人黄芳声就是在幕后呐喊助威,为壮剧的传承默默奉献。

一门有三艺师

今年89岁高龄的黄芳声老艺人,可谓师出名门,爷爷黄永贵是北路壮剧的第七代传人,父亲黄福祥是第八代传人。

黄永贵是田林县旧州镇央白村人,23岁时父母让他到南宁参加科举考试,希望求得功名。来到南宁,黄永贵迷上了邕剧,放弃了考试,他留下来跟师傅学习邕剧三年。回到家乡,他把邕剧精华融入壮剧,使壮剧具有完整的故事和情节。随后,黄永贵到八桂瑶族乡平六屯传授技艺,与一位姑娘相爱,并以对山歌决定建立家庭地点,他对输了歌就到女方家做上门女婿。黄永贵被称为“全师”,一生共教出了36个戏班。

而黄福祥14岁到武术班学拳术,15岁随父亲到各地学戏,16岁正式登台演出。他集前人之长于一身,创造出武角等艺术角色,他一生教出20多个戏班。黄福祥年轻时到者达村上门,儿子13岁时妻子病逝,但他坚持组织壮剧戏班每个圩日从村子沿驮娘江而上到八渡村演出,顺流而下到弄瓦村演出。

黄芳声17岁时随父亲从者达村回到平六村定居,21岁时才开始随父亲学艺。由于平时耳濡目染,当年学戏就直接能登台表演,他特别善长于扮演丑角和店主。他到八修、花园、板图、岭屯、小榄等地献艺,被称为“继师”。

既能写又会画

黄芳声小时候只读过三年的初小,只有现在的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但他会修改、创作和编写剧本。同时,他还会用油料画画,在戏服上画各种图案:花、龙等动植物他都画得栩栩如生。

“我连简单的书信都不会写。”黄老拿起笔来挠头苦想,憋不出几个字来。但眼前这20多本厚厚的剧本,确确实实是他亲自创作和编写的。识字不多,写作功底差,黄老靠的是对壮剧的酷爱。开始,父亲留下的剧本已被毁了,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恢复剧本。通过回忆,他把一个个剧本重新写出来。随后,他不断构思新的剧本,一个个新故事生动形象地浮现在脑海里,他觉得应该搬到舞台演出,于是决定自己写剧本。

翻开剧本,笔者读了文字,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黄老解释说,他是用汉字的音,来表达壮话意思。说着,他老人家顺畅地把剧本里的句子读出来,到唱词的地方还哼了起来。

黄芳声展示了他画的戏服,有各个角色的服饰。虽然年代久远了,但还见到画面构图独特,笔画饱满、流畅,龙凤花草形状逼真,色彩斑斓,惟妙惟肖。黄老告诉我们,他学画全靠从临摹开始,一次次的尝试,最后熟能生巧。“当时,没有戏服卖,所有服饰、道具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因为对壮剧不懈的追求和热爱,黄老以无比坚定的意志力,克服重重困难,学会了有关壮剧的一揽子手艺。

2006年以来,田林县加大投入,积极传承和发展北路壮剧,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举办艺术节、创办壮剧学校、编写壮剧书籍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传承人走出前台,投入壮剧发展工作。北路壮剧第十代传承人闭克坚应运而来被推到历史的前沿,承担指导和创作等重任。此时,作为第九代传人黄芳声,却在幕后默默支持、帮助闭克坚。他在村里重新组建平六屯剧团,每晚都到排练场上指导。他还到附近几个村屯指导剧团排练节目,传授表演技艺。每年县里举行传剧艺术节,他应邀到场当壮剧展演赛的评委。

在县里编辑有关壮剧的书籍和音像资料时,黄芳声把自己所知提供给了编委。有关爷爷、父亲的故事,他通过回忆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图片、服装、道具、乐器、剧本等个人收藏,他都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这几年,他还和闭克坚一起,到各地海选第十一代传人。通过多方考察,他们确立了六隆镇岭屯的黄景润为入门弟子,并着重传授技艺,重点培养为接班人。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北路壮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田林县被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中国壮剧之乡”荣誉称号,同时被命名为“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地”; 2006~2008年连续举办了三届广西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 2009~2011年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壮剧文化艺术节标志着北路壮剧已走出田林、传遍广西、迈向全国。闭克坚被授予“北路壮剧传承人”称号,被田林县政府聘为县壮剧艺术学校校长,事迹被各家媒体报道,红极一时。

黄芳声老人头上一项光环都没有,他说:“只要北路壮剧得到传承和发展,就是对我最好的奖赏!”

新闻推荐

殴打勒索执法人员 田林三男子被判刑

本报田林讯  不停车接受检查还纠集几十人殴打、勒索路政执法人员,田林3男子为自己的粗暴买单。近日,经田林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田林县人民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判处罗某...

田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田林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