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踏青扫墓赏美景 □黄绍碧(田林)

百色早报 2013-04-16 05:12 大字

 

革命烈士陵园、历史名人墓地,是特殊的人文旅游景点。平民百姓的墓地,其实也是一种旅游资源,子孙们在扫墓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周边的风光。

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人民拜山祭祖的日子。我回到了家乡扫墓,由于家族历史悠久,祖坟特别多,而且分布在各个山头,因此我有了览众山、游坟地的机会。

家乡的山水优美,只是我没有好好地游览过。家族中最老的几个祖坟,安放在田林县第二高山峰——南雄山脚下,大山高耸入云,一条长长的龙脉连着祖坟。山上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树上新长的嫩叶翠绿如滴,空气清新。祖坟座西朝东,两侧有大山余脉环抱,眼前一条开阔的山沟,被村民开垦成了一片田野。祖坟背靠巍峨的南雄山,面对山沟的田野、河流,每天迎着初升的旭日,象征着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大山两侧分布着两条小溪。穿进杂草覆盖的小溪,可以看到干净的石头间,溪水在潺潺流淌。摘下一张野荷叶子,舀一勺清澈的水喝下去,清凉而又甘甜,这才是真正的矿泉水。

在去曾祖父坟地的路上,我们走过一片美丽的茶树林,在茂密叶子的庇护下,林下阴暗,满地都是鱼腥草、雷公根、蕨类等野菜,我们尽情地采拾着。抬头一看,发现茶树上长着一颗颗雪白的茶花泡子,我们迫不及待地爬上树去摘,这可是助消化的天然食品。走出山林,我们趟过一条小溪,小溪的石头下藏着许多螃蟹、小鱼、水蜈蚣等,我们轻轻地把石头一块一块翻开,抓到了不少鱼蟹。

在最老的祖坟前,我想起了祖先一生的传奇故事。在至今400多年前的一天,我的太祖父背着他的老母亲从贵州省册亨县逃难到这个村子,投靠到当地的黄家做长工。黄家把村子边缘的一块陡坡地送给他们母子俩搭棚居住,边缘坡地的壮话叫“八囊”,后来村民把太祖父的子孙称为“八囊黄族”。有一年发洪水,村旁来了一位老叫花子,由于水流湍急,他不敢过河,村民嫌他脏都不理睬。在田里劳动的太祖父看见了,把叫花子背过了河。天要黑了,叫花子仍然坐在田边不肯走,太祖父的老母亲便领他到棚里吃饭,家里只有一只大母鸡下的12个鸡蛋,老母亲煮了一个蛋给他吃。但他吃完后还是不走,老母亲又杀了那只大母鸡给他吃。叫花子带母子俩到村边的一块地,用手中的拐杖插在地上说:“这是风水宝地!”后来拐杖落地生根长成一棵大树,太祖父回册亨老家把父亲的骨骸背到这里下葬,“八囊黄族”人丁逐渐发达,人才辈出。从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黄族都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全族人都一起聚餐吃团圆饭。祖父的坟是我们新修的,因为原来的已经很破旧了。祖父是一位文人,曾在县里当差。当时祖父除暴安良,为民办了不少好事,在赢得民众喜爱的同时,也得罪了地方匪徒。在回家探亲的路上被害,他被砍断了双手,临死前还用脚沾血写信让路人带回家。这段悲惨的历史,在1937年编的《田西县志》第七编列传195页有一句话记载:“黄河祥镇岭乡人办团十余年公正不阿为匪嫉忌民国初被匪拉杀毙命。”

到坟地旅游,是一次家族团结的过程。现在,我们家族已经发展到了100多户。每年拜祖坟,家族里的人都会来,老人们总是把家族的历史告诉后代,一代接着一代,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来历,在缅怀祖先的同时,更加团结互助。

新闻推荐

姚茂彪:壮剧团里的汉族团长□刘海英

人物简介:一个汉族汉子,钟情壮剧二十载;一个壮剧团,一个汉族团长。在田林县那比乡那比村有这样一个与壮剧结下不解情缘的汉族汉子,演绎着一段和谐唯美的壮汉交响曲。他就是那比村...

田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田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