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吴曾秀:十分仁慈九分爱□卢安平 文/图

百色早报 2012-10-22 05:47 大字

吴曾秀老人(中)过着幸福的生活。  

吴曾秀老人1911年出生于田林县高龙乡高郭村,该村离县城86公里,以前走的是羊肠小道,货物全靠人挑马驮。他5岁时丧父,母亲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他身上,一生不再改嫁。为了让他长大后有出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艰辛操劳,向亲朋好友借钱供他上学。母亲昔日历经千辛万苦的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母亲的坚强也深深影响着吴老的一生。

带着母亲搬家上门

吴曾秀老人十分热爱家乡。他1941年毕业于田西师范学校(百色学院的前身),在学校读书时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为穷苦的乡亲做贡献。毕业后他在国民党乡政府任秘书1年后,接着分别在高龙乡高郭村和那比乡那比村共度过7年的教师生涯。在那比乡教书时,他与聪明美丽而又善解人意的鲁姑娘相爱,由于姑娘家无男丁,因此提出了让吴曾秀到她家上门的请求。虽然桂西壮族纳赘招婿是优秀女孩选择丈夫的常见方式,但吴曾秀怎么也不愿离开母亲。聪明的鲁姑娘以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吴曾秀和他的母亲,打破常规,婚前亲自到吴家请吴曾秀的母亲过来一起生活。1946年,吴曾秀终于带着一直守寡的母亲,来到那比乡上门落户。

吴曾秀老人心胸开阔,宽厚仁慈,夫妻恩爱,家庭和美。2000年,吴老的爱人鲁氏因病辞世。夫妇俩患难与共、心手相牵,共同养育5个儿女,已全部成家立业,重孙也10多岁,四世同堂。“我要再活十来年,争取五世同堂。”吴老乐滋滋地对笔者说。吴老的儿媳告诉笔者:“公公十分仁慈,几十年来,凡事总为子孙们着想,与子孙关系融洽,对邻里很友善,深受村民的尊敬和爱戴,屯里的乡亲们家里有喜事和好吃的东西,都要把老人请去一起分享。” 

历经磨难从不气馁

吴曾秀在乡里任教师时,正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学校里,他一边教书,一边根据校长偷偷交给他的油印小资料,向贫苦的村民们宣传革命思想。1949年,由于地处边远的桂西山区匪乱严重,学校被迫停办。也许是经常给乡亲们讲革命道理和散发革命宣传资料的原因,田林县解放初期剿匪时,从未与土匪有过来往的吴老,却被土匪头子诬陷说当过他的副官,忠厚老实的吴老有口难辩,被先后押送到该县的定安乡、旧州乡和百色参加自新改造,成了人民专政改造的对象。经过大半年的核查,土匪的话纯属子虚乌有,吴老不再被改造,但土匪对他的污蔑余毒远未消除。   

吴老说,这辈子他主要有两件憾事:一是建国初期,祖国和家乡建设非常需要一批有文化的人,当时自己作为县里为数不多的一名师范生,因遭迫害,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为政府和乡亲做更多更有意义的工作;二是由于自己遭受到迫害,几个子女生活和读书都因此而受牵连,读完初中就被迫回家务农。他们都很好学,如果能像其他家庭的子女一样上高中考大学,或许就能出外工作,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尽管如此,父亲的心态很好,性格豁达、随和,乐于助人。他一生经历很多磨难,但从不气馁,还乐于帮助乡亲们。在我们这偏僻的山村,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每年春节,全村几十户人家的春联几乎都是父亲义务包写的。”吴老的二儿子对笔者说。

良好习惯延年益寿

吴曾秀老人不吸烟,年轻时喝些酒,但70岁以后,吴老便滴酒不沾。他一生不偏食,也不暴饮暴食。饮食以大米饭、肉类、青菜为主。现在一日两餐,上午9点和下午5点各吃一次,每餐都吃两小碗干饭,一般不吃稀饭。老人劳作与休息很有规律,一直保持每天早晨6点左右起床,中午不午睡,年轻时一般晚上10点前休息,70岁以后每天晚上9点准时睡觉。吴老身体一直都很硬朗,一生中没有生过大病,极少用药,至今仍面色红润,耳聪目明,每天还读书看报,记忆力还很好,70多年前经历的事情和人的名字他还记得清清楚楚;思维敏捷,与人侃侃而谈,条理还很清晰。如今,吴老在家里仍然闲不住,每天还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他说,子孙们都让他别做,但他觉得做点家务事心情更好。

【点评】  宽厚、仁慈是长寿老人的特点。老人多年蒙冤而泰然处之。他爱母亲,一生不离不弃,爱妻子,可以搬家上门,爱子女,不惜时日,给予教育。他也爱乡民,能帮就帮,实实在在,关系融洽。他也爱家乡,扎根深山,他是个有文化的人,要去攀富人,进县城都不难,可他丢不下母亲,离不开爱人,更离不开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这是宽厚、仁慈给予他的人生导向。

新闻推荐

因琐事闹矛盾 父亲捅伤儿子

本报田林讯  俗话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因家庭琐事闹矛盾,老父竟然将儿子捅成重伤。近日,田林县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这起案件。2010年10月13日21时许,被告人黄...

田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田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