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篓捕花鳅 □马元忠 (百色)
花鳅俗称小河鳅,形状与泥鳅酷似,身体细长,大的和人的拇指一样粗,所不同的是泥鳅头部呈尖锥状,花鳅头部稍圆,泥鳅嘴两边长着一对长触须,而花鳅没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田林县境内的利周河里鱼类繁多,花鳅就是其中之一。花鳅虽然小,但浑身肉嘟都的,骨头细嫩柔软,其肉细腻味道鲜美,清甜淳香,可连肉带骨一同咀嚼食吃。
花鳅油滑灵巧,擅长躲藏,但其在浅水区域繁殖生长,因此被村庄少年们列为主要捕捉对象。捕捉花鳅的办法很多,使用竹篓诱捕就是其中比较有趣的一种。
诱捕花鳅的竹篓大小形状如同啤酒瓶,其编织也并不复杂。取多根长度一样的细竹条裹在一截拇指粗的木棍上当经骨,用更薄的细竹条当纬片,编成约两寸长的一管短筒,然后把经骨竹条向外反卷开来,形成犹如啤酒瓶底部的冠状,用细竹片紧接短筒处沿反卷的经骨竹条往外编织。完成冠状部分后经骨竹条垂直往后延伸,继续编织出一截直筒的“肚子”,长约一尺后收拢,再往后织出三寸左右如大脚趾粗的“脖子”,抽出中心木棍,一只标准的竹篓就这样编织好了。冠状那部分其实就是竹篓的前端,向内卷进去的一截短筒即是进口。
诱捕花鳅时,安装竹篓比较讲究。取一截细如铁丝的河苇小茎,用粘在河石下一种叫石蛾的虫子或蚯蚓作诱饵,穿在河苇茎上,从竹篓的“脖子”末端插进去,让裹着诱饵的小棍子恰好置于竹篓内空中央,小棍子连同竹篓末端用细绳子扎住。选择花鳅聚集的水域,在水底下挖出一个与竹篓长短相同的坑,顺着水流将竹篓安放在坑里,前端朝下,入口与坑沿平面保持畅通,用沙石把竹篓全身覆盖掩埋。横向每隔一米左右安放一只竹篓,当然也可上下间隔安放,但距离不宜太近,相距太近收效不好,两米左右最佳。竹篓的数量也不宜过多,太多管不过来,一般一个人同时看管七八只竹篓最适合。安放停当后就到上游十余米处翻掀一些石头,或用脚搓拌水底沙石,把水搅浑。这样做的用意有二:一是让浑水中的泥沙在往下流动时覆盖在淹没了竹篓的沙石上,使这片布了“陷阱”的区域迅速恢复原貌,更具隐蔽性;二是制造水质变化假象,引诱花鳅从石缝里溜出来觅食。这些工作一完成,即可以上岸小憩,七八分钟后就可起篓收获了。
在岸上静候的这段时间,竹篓里诱饵的气味随着水流往下传播,花鳅闻到气味会呼朋唤友四处寻找。当它们瞅见一个黑洞洞的小孔深处挂着直挺挺的一条虫子时自然喜不胜收,于是毫不犹豫地纵身一跃,钻进去咬里面的美食。然而,一钻进那个小孔,它们就知道上当了。因为篓子进口那一截短筒最靠里的竹条末梢用利刀精心削整过,形成尖利的须子,构成了倒刺,花鳅只要从短筒钻进去就很难从原路返回,而竹篓“脖子”延伸的尾端又被绳子扎紧,一头有孔出不来,另一头又被封死,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时间一到,放篓人即踩水而来,捞起竹篓,在手上掂量掂量,拿到耳朵边轻轻一摇,或眯着一只眼从小孔中瞄进去,然后倒提着篓子走到岸边,解开扎住尾端的细绳子,抖一抖,在一阵“唧唧”的细声中,篓子尾端即漏下一条条活蹦乱跳的花鳅,直接掉到准备好的水桶里。通常情况下,一只竹篓同时能抖出两三条花鳅来,也有四五条的。将竹篓里的花鳅一一抖下,然后续上诱饵,重新埋到水底的沙坑里,随意在上游搅拌一阵,时河水混浊,然后上岸静候,间隔七八分钟后又起篓。如此四五轮后,再转到另一处河段去,因为一处水域反复安装,收获几次以后花鳅就少了,再说由于人的反复踩踏,异常的响动和痕迹会引起花鳅的警觉,狡猾的花鳅不再轻易上当。一般情况下,七八只竹篓在三个河段相继安放,结果就相当令人满意了,大半桶乱窜的花鳅即是放篓少年半天的收获。
竹篓捕获的花鳅生猛鲜活,是生煎或者“活水煮活鱼”的上佳原料,更主要的是竹篓捕花鳅轻松有趣,因此深得少年们喜爱。后来,捕鱼的方式不仅限于用竹篓,电鱼、炸药炸鱼等方式为很多人利用,利周河里的鱼渐渐少了,现如今,用竹篓捕鱼只存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渐行渐远。
新闻推荐
本报田林讯
在今年中秋、国庆期间,田林县乐里派出所民警抓获了一名正在实施盗窃的犯罪嫌疑人,通过审讯破获“两抢”案件9起,盗窃案件2起。10月2日,犯罪嫌疑人“阿...
田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田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