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瑶山里的“自家人” ——记田东县思林镇龙邦小学校长韦文烈 □莫海燕
今年教师节前夕,“莫振高式八桂好老师”颁奖晚会在广西电视台演播厅举行,全区10名当选优秀教师登台领奖。当选的10位优秀教师中,百色市两名教师榜上有名,田东县思林镇龙邦小学校长韦文烈是其中一位。
载誉归来的韦文烈,生活依旧,全校200多名孩子的“吃喝拉撒”仍然是他每天生活的重心。龙邦村是个瑶族聚居村,7年来,韦文烈在瑶山里默默耕耘,这里的男女老少早已把这个壮族汉子当成“自家人”。
学校的“家人”:把学校当家来经营
2000年,韦文烈中等师范毕业。毕业10年里,他到过广东务工,也曾在本地造纸厂工作过。虽然从事着比教师工资高的工作,但韦文烈的心里一直怀揣着一个教师梦。2010年9月,接到往龙邦小学任教的任命通知的韦文烈,激动无比。
来到龙邦小学,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学校不通砂石路,走路需要22公里,缺水少电,9间低矮的瓦房是学校里唯一的建筑物,瓦房既是教室也是5名教师和78名学生吃饭和睡觉的地方……
2012年,学校得以扩建,扩建涉及村民阮盛欧1.2亩的耕地,那是阮盛欧家全部的耕地,也是该村唯一的好地。学校建设征地遇上了困难。经过漫长的征地谈判后,被韦文烈“瑶山学校为瑶山”的道理,被他的坚持感动,阮盛欧一家无偿将自家的耕地让出来建设学校。
如今,瓦房变成了3幢崭新的楼房,并配套建设了饭堂、围墙、操场、校门等,学校环境得到提升。
瑶山的很多孩子比较内向和自闭,为此,他根据学生状况把学校打造成不一样的校园,组织教师自编自导开展武术、篮球、啦啦操、博学操、拔河、跳足板等大课间活动。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提升了自我,从一个远远遇见老师就跑着躲避变成主动跟老师打招呼的孩子。
韦文烈一心一意将学校当成家来经营,在他的努力下,大山深处的小校园已成为孩子们成就梦想的摇篮。以前倒数的教学成绩,如今已挤进全镇前列,特别是六年级的毕业成绩,近两年来都排在全镇的前5名。
家长的自己人:爱生如爱子
他初到龙邦时,由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龙邦村学生入学率很低,家庭经济困难,思想观念落后,女孩子更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那时,正值党和政府施行“两免一补、”“营养餐”和“鸡蛋工程”等惠民工程,学生接受教育的成本降低。“这可是提高入学率的好机会呀。”可是,真正要做起来却没有这么容易:全校师生一星期伙食所需的蔬菜、大米、猪肉、鸡蛋等,必须走过坑坑洼洼的22公里山路才能送到学校里,没有人愿意承担这项费时费力又危险的工作。
没有人做,就只能自己来。为此,韦文烈自费添置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坚持在每个星期一亲自开车,把生活物资运到学校。老司机们形容为“走过一回,噩梦一辈”的山路,他壮胆前行。遇到下雨天,他在车上还多放两块砖头——防止上坡打滑、后溜。
既是老师也是“保姆”。除了给学生上课,他还需要解决学生的吃住问题,牵挂学生的安危。今年6月,五年级的学生谭某突发癫痫,值班教师看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的学生已经慌了神。及时赶到的韦文烈扶起发病学生按人中,用硬物垫在上下牙齿间,防止病人咬舌头。事后赶来的学生家长一直握着韦文烈的手,感谢他及时救了孩子。
为了贫困寄宿生顺利入学,韦文烈从少量的办公经费中挤出费用给他们购买席子等生活物资,联系爱心人士前来资助。7年来,共有300多名贫困生得到资助,总计金额在10万元以上。今年开学季,该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家里的“客人”:
工作忙碌无暇顾及家庭
一直以来,龙邦小学都是清一色的本地瑶族教师,外面的教师“调不进,留不住”是常态。可是韦文烈来了,一直坚持着。
对于家庭,韦文烈总是调侃自己是“客人”。由于路途遥远,他在工作日要住校,周五下午回家,有时候周日下午就返校,几乎周周如此。长期住校,无瑕顾及家庭,有时候小孩夜里生病只能辛苦妻子一个人照顾。妻子“抱怨”:人家是往山外跑,他倒好,往山里钻......
进山任教之时,儿子还在蹒跚学步,如今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儿子在山外,他在山里。韦文烈说,曾经有过外调的机会,但是那时候学校各项工作刚稍有起色,他放不下,就放弃了。如今更不能走了,因为龙邦村正在实施脱贫攻坚整村移民搬迁工作,学校也要迁往山外。“我放心不下,学校搬迁会有很多工作要做,处理不好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业。”
新闻推荐
日前,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为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平略村捐赠218张床垫以及电视柜、床头柜、行李柜、书桌等价值达5万余元的物资一批,惠及贫困户218户981人,以实际行动支持贫困户实施危旧房改造,切实改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