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族工艺接地气 别样风景壮乡情 本报记者 蓝彬彬

南宁日报 2017-03-31 06:08 大字
现场演示邕宁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点米成画”。 (卢虹灵摄) 市民淘宝。本报记者赖有光摄创意集市商品琳琅满目。本报记者赖有光摄

“‘三月三\’上哪儿玩?”

“走,逛集市去!”

作为2017南宁市“民歌湖畔三月三”文化活动之一,设置在民歌湖酒吧街内的创意集市体验区昨日吸引了很多市民和游客。做工精致的钩针包、别具一格的老绣片手镯、简洁大方的蜡染围巾、栩栩如生的木制花朵、时尚大方的牛皮手工包……在市集内的小摊位上,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匠心独具,充满创意的市集成为“三月三”民俗节日的一道别样风景。

既可收藏又很实用

——市民称赞民间手工艺品的创新性

9时许,创意集市的摊主们已经摆好摊位,陆陆续续有市民前来淘宝。入口处一个摊位前,一个个竹盘中陈列着各式胸针发簪,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客人。

市民彭小姐一眼看上小摊上的胸针,她说,这家小店的胸针和大商场里卖的不一样,最特别的是有民族元素——盘扣,“摊主说是自己一针一线手工制作的,哪怕不戴收藏起来也很有意义。”彭小姐买下了胸针。

自称“很理性”的苏小姐昨日也不淡定了,她说她没法抵挡民间特色手工艺品的魅力。她看上了一家小摊的老绣片手镯和戒指,爱不释手。“我听摊主说老绣片是从少数民族地区村民家里买回旧衣服,选取好看的图案,再加以创新制作成的。太珍贵了。”和朋友在创意市集逛了一圈,苏小姐感触颇多,她说,创意集市的设立让市民在节日的氛围中感受到美好的欢乐时光和悠闲寻宝的购物乐趣。这次结合“三月三”开展的创意集市很有民族特色和创新性,从这里她知道了老绣片有很多不同绣法,叠绣、打织绣、马尾绣、刺子绣等,每一个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卖的不是货是情怀

——年轻设计师传承民俗文化

“我的原创作品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这是令我最高兴的。”集市的摊主之一,一名“90后”大学生说。

谭皓祺售卖的产品是老绣片手镯和戒指,还有老绣片手带、蜡染围巾、押花书签等,在众多小摊中显得颇为“高端”。

“很多人一开始觉得我的产品贵,但懂的人会了解它的价值。”谭皓祺是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艺术设计时尚产品专业大四学生,从大二开始就陆续去过百色隆林、西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他发现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不再穿着当地民族服饰,逐渐被汉化,只有到边远村寨才能看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服饰。村里会制作当地服饰的老人也不多了,一些老衣服要么被当成抹布,要么给家禽作窝。

“我很惋惜很心痛。”谭皓祺萌生了要将老旧民族服饰变废为宝的念头。他花钱从老人手中买回旧衣服,老人们很意外,“他们不知道旧衣服还能卖个好价钱。”

回到南宁,谭皓祺开始着手设计产品。买回一大块布料,能用的却不多,制作过程也复杂。做一个老绣片戒指,先从旧衣服上选取特别的图案切割,包镶,成品大约需要3天时间。

“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少数民族文化。”谭皓祺说,他希望通过现代审美和工艺,重新设计民族服饰,制作成当代人喜欢的首饰品。“作为当代设计师,我有义务创新和传承民俗文化,通过产品本身的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到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品。”

老物件要有新面孔

——专家呼吁“三月三”文化应走进生活

昨日的集市上展销的是南宁市民及各大高校参与“三月三”文化产品创意活动筛选出来的优秀创意作品。其中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包下9个摊位,产品种类丰富,摊位旁学校安排学生现场手工制作首饰,将更纯粹的原创手工设计过程展现给市民和游客。

学生符列莲告诉记者,在学习制作产品前,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了解传统民族文化和手工艺品,学生们的作品比如抱枕和坐垫上的花朵和图案,都是根据少数民族图腾创作的。

带队老师何薇介绍说,设计需要灵感和创新,但必须接地气。她们设计的花山岩系列和香云纱系列面料,制作成女士手包非常实用,颇受欢迎。

广西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农鑫表示,传承和推广民族文化,不能直接照搬老祖宗的东西,老物件应该有新面孔,在保留民族元素的基础上,可以加入现代审美,依靠现代科技,研发出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不断地创新并推广,比如广西民族元素青蛙、壮锦、铜鼓等,就是很有发掘潜力的设计元素。

新闻推荐

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暨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推进工作会在百色召开 张秀隆作重要讲话 周异决作工作汇报

本报讯(首席记者刘彩强)3月28日,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暨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推进工作会在百色召开。会议总结上一阶段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左右江革命老区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情况,...

百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百色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