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鹅城曾办有一所女子小学堂 □陈学文

百色早报 2014-03-14 01:25 大字

 

清末,在“废科举,兴学堂”的新风推动下,百色厅署1905年在鹅城创办了“百色厅立泗色中学堂”(今百色中学前身)和“百色厅立两等小学堂”(今百色市第一小学前身)。1908年厅署又于鹅城孔庙(今百色军分区右侧)创办

 

“百色厅立女子初级小学堂”,面向社会招收女学生,任命1889年中举的鹅城人杨伯驹(男)为首任校长,不久聘任桂林人李碧生(女)继任校长,于是鹅城诞生了一所女子小学堂。

 

“男尊女卑”的旧社会,鹅城能创办一所女子小学堂,让女孩子学文化,算是件破天荒的大事、新事。老百姓十分高兴,相互转告,争相前往女子小学堂一睹女校长、女教员(也有男教员)、女学生的风采。人们对办女子小学堂褒奖有加。(此时泗色中学堂、两等小学堂还没有女教员,也不招收女学生。有钱人家女孩都是请家教或读私塾)女子小学堂采用清学部1903年颁布的《葵卯学制》,初等修业五年,学习的科目有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体操和唱歌。高等修业四年,增加历史、地理、理科。男子加课农业或商业,女子加课缝纫。学堂还可加课英文。

1912年民国建元后,百色直隶厅改为百色府,1913年百色撤府改县。同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指令各地中小学要冠以县名,于是“百色厅立女子初级小学堂”改名为“百色县立女子初级小学校”。192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发《壬戍学制》,规定小学学制为六年,初小四年,高小两年。初小学习的课程有公民、国语、算术、自然、体育、手工、图画、音乐(高小增加历史、地理、卫生)。1925年,百色县立女子初级小学校改称为“百色县立第二小学校”,增设高级班,从此成为完全小学。

笔者母亲有幸于1926年就读于女子小学。据其回忆,学校环境安静,春秋两季招生,每季招两班,每班学生二、三十人。学校要求很严格,学生要懂得“仁义礼智信”,言行举止要“温良恭俭让”,因此女学生都很有礼貌斯文守纪。当时女学生兴齐耳短发,头结蝴蝶结,夏天穿白上衣蓝短裙,白鞋白袜,十分漂亮。每次女子学校学生队伍出行,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赚足了人们的眼球。母亲还说到一个小故事。她因家庭贫困,为不能穿白衣白鞋而发愁,但当她努力学习,获得学校奖学金后买到白衣、白鞋穿着时,却遭到太婆严厉地斥责:“我还没死,你就穿白衣白鞋为我戴孝?不准穿!”(当时太婆封建思想严重,认为家有丧事时才穿白的衣鞋,平日穿不吉利。)后来母亲只好在太婆看不到的情况下才敢偷偷穿。

学校校长老师都很关心学生,老师教学也严谨负责,生动有趣。最令母亲印象深刻的是,陈老师(男,他脸色有点黑,同学背地里叫他黑脸陈老师)教唐朝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他手拿酒杯,一面朗读诗句,一面做喝酒的动作,走起路来踉踉跄跄,跌跌撞撞,最后酒醉卧倒在地上的即兴表演来解释诗歌,使同学们耳目一新,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

1932年,鹅城划分崇德、遵义、鹅江三镇,小学校也随之进行调整命名,百色县立第一小学校(原百色县立两等小学堂)、百色县立第二小学(原女子初级小学校)同属崇德镇,因此合并命名为“百色县崇德镇中心国民基础学校”。第二小学作为学校分部,并开始招收男生。1942年又改名为太平四街(太平、升平、隆平、和平)小学,1947年撤销,学生拨归百色县第一表证中心校(原崇德镇中心国民基础学校)。女子小学从此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女子小学堂从创建到合并,独立招收女生历时25年。25年来不知培养出多少芬芳桃李、女子英才。鹅城创办女子小学堂的历史,彰显出当时鹅城社会也随着历史的巨轮前进。

新闻推荐

网友发帖称某学校公寓楼存在安全隐患

@事件网友“热心肠”3月9日在本地某论坛发帖称:上个月和这个月有两次代朋友送东西给他在百色某学校读书的孩子,因职业敏感,“热心肠”发现这个学校的女生公寓楼存在重大安全...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