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5位老人组成一支古戏队 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66岁□本报记者 李杭洁 文/图

百色早报 2013-09-10 04:42 大字

和平村古戏队第四代传人表演 60多年前用来记录的古戏本  

9月9日12时,右江区农村(社区)文艺汇演选拔赛泮水乡专场在和平村文化广场准时上演。这里距离百色市区有2个半小时的车程,也正因如此,很多纯朴的民间艺术得以在此传承下来,比如已经传承了四代的和平村古戏队。

头戴华丽的珠花垂条冠、身着艳丽的镶边对襟衫、手摇大红彩边扇,看着他们与两位女演员在台上迈着轻快的步伐、摇着身段边唱边跳,古书里描写的乡村戏台演出场景顿时浮现在观众的脑海中。很难想象,台上这两位男演员都已经年逾古稀。

“我今年76岁,他80岁了,我们是村里古戏队的第四代传人”,李少吉指了指自己,又介绍坐在旁边的黄鱼开。得知他们的年纪,记者不禁大吃一惊:以如此高龄上台演出,而且又唱又跳,实在令人钦佩。除了他们,80岁的农必年和李少坚(李少吉的二哥)、75岁的陈继昌、66岁的梁秀财也是古戏队成员,他们负责拉二胡、打鼓等乐器演奏。

“唱了很多年啦,我们没有老师教,也没词谱,都是靠记忆模仿上一代人的唱词和表演。”李少吉说。据老一辈人讲,大约在一百多年前村里请来了柳州的古戏班子师傅,教会了本村的一些人唱古戏,但是因为村民们大多不识字,所以关于戏曲的内容和故事没有纸质记录,只依稀记得讲的大多是唐朝年间的故事,所用的语言主要是普通话,还有少部分白话。直到60多年前,村里古戏队第三代传人、当过老师的李少吉长兄和梁秀财的父亲根据唱词把几出古戏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所以70多首古戏曲目得以流传了20多首。

“我们年纪都大了,想把古戏传给下一代,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这个,也不想学。”李绍吉说。为了传承古戏,他们还前往市文新局等单位寻求帮助,也到处托人打听是否有人愿意前来学习古戏,但直到目前,第五代传人还没有出现。“以前我们经常去外地演出,大家也都很喜欢看古戏表演,这么好的艺术表演可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掉啊!”老人们很着急。

阳圩镇文艺汇演节目单

2013年9月10日 阳圩镇达江街

永乐乡文艺汇演节目单

2013年9月10日 永乐乡文化站

新闻推荐

白天种菜卖菜,晚上排练舞蹈 右江区菜农的一天

黎秀恒在菜地忙活  编者按为拓展《百色早报》本地新闻内容,本报与右江区联手,从即日起特开设“右江区新闻专版”,将以民生、社区新闻为主,重点关注右江区“民生、民情、民意...

百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百色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