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那坡: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让群众“乐有其所”

右江日报 2017-06-23 08:57 大字

本报那坡讯6月12日晚,那坡县百合乡那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灯火通明,随着欢快的音乐节拍响起,一群妇女跳起了广场舞,孩子们在一边成群结队玩耍嬉戏,老人们则聚在一旁闲聊家常……广场上热闹非凡,成为边境山区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现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不但文化舞台和灯光篮球场为村民提供了娱乐、健身的场地,农家书屋也成为村民种桑养蚕常来‘取经\’的地方,群众受益很大。”那乐村支书黄关勇说道。

据了解,那乐村是那坡县全力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一个缩影。自2010年2月启动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以来,该县每年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截止2016年底,全县已建成102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在全县127个行政村的覆盖率达80%。

“在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过程中,我们紧紧把握‘建设、管理、使用\’三个关键环节,确保这项民心工程落到实处。”该县文广局局长梁必政介绍。在经费保障上,始终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作为“硬指标”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已建成的102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在中央专项资金给予每个点20万或25万元建设补助经费的基础上,不足部分均由县财政局给予全额配套。2017年计划新建的26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总投资1174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预计达到524万元,占总投入的47%。在中心选址上,综合利用农村原有的闲置资源,整合其他项目,选择农户相对集中、文化氛围较浓、交通较方便、有较大施展空间的地方作为建设用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农民群众自愿让出土地,义务投工投劳。据统计,在2013~2014年建设的6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中,群众无偿提供建设用地的项目点达23个,其余均为村集体用地。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不仅要注重‘建\’,而且也要注重‘怎么建\’,只有‘建管并用\’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马方说道。为了凸显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该县引导各村根据地理环境、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等特点编制建设规划,在县城周边的城厢镇、德隆乡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注重融入黑衣壮、彝族等民族文化元素;在坡荷、龙合乡等北部石山区的建设主要突出脱贫攻坚、艰苦奋斗主题;在百合、平孟等南部沿边地区则着重彰显边关、爱国主义特色。同时,按照“建好一个,配套一个”的原则,统一为各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配备了1000册以上的图书,阅览桌椅及一套音响和一套广播器材,部分服务中心还配有健身器材、电视机、电脑等设备。每个村由中心所在屯的村干作为管理人员,平时负责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定期值班和维护管理设备、器材。把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体系作为加强监督管理的硬抓手,通过将已经建好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使用率指标纳入县级对乡(镇)的绩效考评内容,对各村利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开展文娱活动的次数进行量化考评,确保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真正发挥惠民作用。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作为我县文化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以服务群众为第一,丰富广大群众的娱乐生活,实现共建共享。”马方指出,为了充分发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在构建和谐农村中的重要作用,该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中心工作,结合讲习所创建活动,创作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山歌、舞蹈、相声、小品、快板等节目,以文化“三下乡”活动为载体,正面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颂赞身边的好人好事等,着力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阵地、民族文化传承阵地、科普推广阵地、文明乡风培养阵地和文化扶贫阵地,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有效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定期选派县级文化部门文艺骨干下基层指导村级文艺队伍,并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群众开展特色节庆活动。壮族“三月三”、彝族“跳公节”、五月五“花炮节”、瑶族“庆丰节”等已成为当地的民族文化品牌。

随着农村各种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得以深入展开,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据悉,如今龙合舞狮队、百都白云山文工团、城厢壮剧团、革命老区艺术团、“金秋”艺术团等20余支民间艺术团体长期活跃在农村一线;广场文化也蓬勃发展,基本上在县城周边和南部乡镇实现了“村村有广场舞队”。□凌箐璐

新闻推荐

坡荷乡:道路硬化造福村民

本报那坡讯前段时间,那坡县坡荷乡坡荷村果站屯、那池村果佑屯的道路硬化项目全面竣工了,长期困扰村民的行路难问题得到解决。坡荷村果站屯、那池村果佑屯由于路途弯曲、路面坑洼,又靠近省道,人流车流...

那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那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