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爱心接力 辍学娃成大学生
本报记者 徐顺东 本报通讯员 林珉正
“叔叔们好!我放假回来啦!……”
7月25日下午,冯德聪满心喜悦地踏进武警百色市边防支队念井边防派出所的“家”。
冯德聪是那坡县平孟镇念井村人,因家境贫寒被迫辍学。一次偶然机会,念井边防派出所官兵了解他的情况,决定帮助他。10多年,来往官兵“流水地走”,帮扶、资助冯德聪则是一个“铁打的营盘”。2013年,冯德聪被右江民族医学院录取。
九年接力
成就一个大学生
时间回到2005年5月。
一天,时任念井边防派出所教导员罗志康和战士小李到念井村谷邦屯走访。在村头,他们看到一个约10岁的小男孩拿着水桶在村头小溪打水。
“你跑来这里耍水,今天不用上课啊?”罗志康见小溪边危险,上前俯下身子说,帮小男孩提上水后又送到家。小男孩家房子用稻草和泥巴糊成,没有门,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罗志康了解到,小男孩叫冯德聪,10岁,本来读小学四年级,妈妈5年前去世,父亲年初不幸患病丧失劳动力。因为没有钱,他辍学在家,每天帮奶奶砍柴火、挑水、做饭等,尽量减少奶奶的负担。
“德聪学习成绩很好,是我们家惟一的希望,我也想让他去读书,但我们太穷,实在拿不出学费呀……”小德聪的奶奶一边用手抹着眼泪,一边哭着说。
从2005年开始,念井边防派出所就把冯德聪定为联系帮扶对象。官兵给他开设“爱心账户”和“爱心课堂”,指定警官给他担任“代理家长”、“代理老师”和校外辅导员等,从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帮扶。
在念井边防派出所官兵的帮助下,懂事的冯德聪学习非常刻苦,成绩都是排名年级前列。去年8月10日,喜讯传来,冯德聪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右江民族医学院。
面对大学高昂的学费及生活费,冯德聪再次萌生不读书的念头,想外出打工赚钱,改善家中生活条件。
“不论有什么困难,我们都会帮你想办法解决……”现任教导员潘兴林向他及其家人承诺:念井边防派出所官兵会一如既往地想办法供你读书。
去年9月16日,在潘兴林的带领下,官兵们纷纷慷慨解囊,再次共同为冯德聪捐款助学。潘兴林还积极联系右江民族医学院招生办的老师,详细说明冯德聪的个人情况,校方决定减免他的部分学杂费,使他顺利入学。
小小笔记
记录警民鱼水情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流不走的是帮扶情。
所里逐步形成习惯。即每到老兵退伍、干部调转、节假日,大家都自觉再去探望冯德聪一家,并将照顾小德的任务交代给新调入的干部和新入伍的战士。
“这些年,每年都有不同的叔叔来我家,送米、送面,帮奶奶搬柴打水做家务,给我补习功课……叔叔们的恩情我会记一辈子!”冯德聪在一本精致的小笔记本上记着念井边防派出所官兵为他做的事情。
翻开小笔记本封面,印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姓名,足足写满了两页纸,前前后后30多名边防官兵参与帮助小德聪一家。
“真不知怎样感谢边防官兵!”冯德聪的奶奶说,这些年,很多边防战士关心、照顾孙子,逢年过节或接他到“军营”里一起度过,或提着东西过来看他。
“2013年8月,新老班子交接的时候,老所长滕永作特地向新所长讲起德聪的情况,我听了非常感动!”现任念井边防派出所所长蔡大硬说,目前,该所长期固定帮扶的特困户有6户,贫困学生5名。
寒来暑往,念井边防派出所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边防战士们的爱心接力,并没有停止,他们照顾着辖区贫困学子,用无私的行动传递着爱,续写祖国南疆军民鱼水之情。
新闻推荐
韦红亮黄昏时分,夕阳躲到山后,天色渐暗下来,我们骑着摩托车蜿蜒在水泥公路上——作为村“第一书记”,我和村主任来到最后一个屯组,利用群众劳作而归的空隙召开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制订我们村的集中供水工...
那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那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