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甩掉人情“包袱” 攒钱脱贫“摘帽” ——隆林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助推脱贫攻坚纪实 □林 斌 韦珺儒

右江日报 2016-12-22 00:00 大字

 

自家养的一头大肥猪、一只黑山羊、田地里青翠的蔬菜加上现磨现做的嫩豆腐,这就是月日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德峨村彝族群众黄世科家乔迁新居办酒席的菜单。相比过去的八荤四素,这个酒席其实就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吃了顿家常饭。

从前,这样的喜事,本村的、邻村的、本家的、外家的,一定都会赴宴吃上个两三天,而现在,一顿饭的功夫就把喜事办好了。

出新规

 

倡导移风易俗

隆林居住着苗、彝、仡佬、壮、汉五个民族,全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2%。高额彩礼、丧事大办、攀比摆阔这些约定俗成的“习惯”,成为各族群众的负担,妨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年,隆林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大局,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以改陋习、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县纪委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隆林实际,研究制定关于严禁公职人员、党员、村组干部大操大办婚丧事宜、收取高额婚姻聘金及其他宴请活动的暂行规定,报县委审定后颁布实施。督促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村(社区)“两委”班子、党员带头践行移风易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乡镇牵头各村组制定完善各村的《村规民约》,并成立专门的“改陋习、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尚”工作小组,安排专人监督、落实此项工作,推动村民自主管理,相互监督。

树新观

 

做好脱贫“减法”

该县在脱贫攻坚中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扶贫产业,做大“加法”;又倡导树立“新观”,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节俭脱贫,做好“减法”。全县鼓励婚宴注重简朴温馨,杜绝攀比讲排场;倡导厚养薄葬;提倡文明的交往方式;抵制清明节、中元节等节日期间违规用火、大肆燃放烟花爆竹等不良行为,推崇文明祭祀。

岩茶乡岩茶村那沙屯居住的是壮族同胞,自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吹到这里,群众的思想观念就发生了改变,各种陈规陋习也逐渐被人们摒弃。今年月中旬,家住那沙屯的老党员罗老师离世,作为老党员、老教师的家属,他的儿女们心里明白,撑门面、讲排场无疑是给自己和亲友增加负担。于是治丧过程中,不再有女婿每人杀一头猪、请唢呐,其他亲戚大送祭奠物品等现象,打破传统习俗的“枷锁”,减少了主、客人的经济负担,为脱贫攻坚积攒了本钱,又能有更多的时间让群众鼓足干劲、发展生产。

建示范

 

发挥典型作用

今年农历8月日,德峨镇弄杂村小石板屯贫困群众杨某济的母亲过世,他家主动改陋习,简办丧事,杀牛祭奠的头数减了、轮番吹奏的唢呐少了、亲友都吃大锅菜,原本一场丧事最高要花四、五万元以上,现在一万元以内就能办得圆满。

为治理各种宴请泛滥、高额婚姻聘礼、婚丧事宜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隆林以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为主导,创建各民族移风易俗示范点和移风易俗助脱贫示范点。以示范点带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觉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因愚致贫”“因铺张浪费返贫”等状况。

目前,全县在德峨镇创建苗族、彝族、仡佬族移风易俗示范镇;在革步乡创建壮族移风易俗示范乡;在隆或镇创建汉族移风易俗示范镇,并在每个乡镇创建一个移风易俗示范点。采取民间会商方式,

 

邀请各村组各家族长者、有威望的民间人士参加协商会议,针对高额婚姻聘金、婚丧嫁娶事宜大操大办问题,对症下药,研究治理措施,改良传统婚丧习俗和操办方式。

重教育

 

传播文明新风

刹住“歪风”,更要在思想上正民风。该县注重把思想教育作为移风易俗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抓好全县中小学校健康文明教育等方式,让广大群众摒弃传统生活陋习。如组织贫困村第一书记、乡镇妇联主席、村妇女主任,开展以居家生活、卫生习惯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强化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切实开展以“移风易俗

 

从你我做起”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围绕“勤俭节约,红白事不大操大办”、

 

“争做文明使者,争当节约标兵”等内容,组织广大师生开展一系列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影响和带动更多群众,成为健康文明新生活的传承者。

该县倡导移风易俗,使群众甩掉背上沉重的“人情枷锁”、减轻负担,让脱贫攻坚的步伐走得更加稳健。

新闻推荐

革步乡全力冲刺脱贫摘帽目标

本报隆林讯革步乡是隆林各族自治县的移民大乡。年,该乡平安、红岩、央索3个贫困村要脱贫摘帽,共户人脱贫销号。今年以来,该乡坚持把***、精准脱贫作为主攻方向,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