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小“拜年红包”折射乡村大变化□本报记者 陆照德

百色早报 2016-02-22 10:45 大字

 

卢俊(化名)每年春节回老家都要在单位财务或银行换几百元的新钞,便于春节拜年时发红包。不少前辈提醒他,乡下发红包,十几二十元一个,意思意思即可。往年卢俊也确实保持一个红包数额在50元以内,想不到2016年春节出现了新变化。

“今年亲属间拜年,红包封给老小,都是100元一个,换的零钱都用不上多少。”卢俊说。

卢俊家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天生桥镇的一个山村,大学毕业后在贵州兴义市上班,月薪3000多元的他,今年发红包几乎花去了一个月的工资。

卢俊家在南盘江畔岩卡村,该村民众吃“山水饭”(指种养跟养鱼),多数人外出务工。这两三年来,在家搞种养的人,行情比较稳健,外出务工的人,工价也比以往高,收入都有所增加,因此,回家拜年,发红包都比较大方,今年给孩子发红包多的有100元,少的也有50元,20元以内难以拿出手。

在南盘江一带居住着壮族、布依族等群众,过去春节拜年,除了给回娘家拜年的外甥发红包外,别的场合很少发红包,且数额很少,到了这几年,亲属之间相互来往,见到亲属的孩子,都普遍发红包,有的连老人也给,一出手一般也是50元、100元。

“小孩子们,发工资了,祝你们来年健康成长,读书成绩好。”海哥(化名)掏出一沓百元大钞,一个小孩一张,自己的孩子及堂兄弟的子女也不例外。海哥跟卢俊一样,都是岩卡村村民,他这两年养鱼又兼职外出务工,手头有点钱,别的省吃俭用,对孩子及长辈都比较大方。卢俊、海哥并非个例,而是南盘江一带壮族村庄生活大有改善的缩影。在这一带农村,春节红包还有个说法叫“买你那篮礼物的钱”,就是指外婆家给外甥们压岁钱的一种打趣说法。原来,以前拜年要提个篮子,里面装几斤糯米,几个粽子,一块腊肉,好点的再抱一只自家养的土鸡。如今外甥拜年,传统几件基础上还有各种糖果饮料。近几年,红包与拜年礼也是与时俱进了。

走访中,当地多个村庄的村民均表示,过去生活太苦,亲属来往,腊肉土酒来招待,缺钱,显得寒酸,现在大家外出打工也挣钱,在家种树养鸡养鱼也得钱,春节一年一次,难得相聚,封百把块钱红包,也是应该的。

采访手记:

南盘江畔的壮族居民,自古崇尚俭朴生活,近年来部分民众通过网箱养鱼、收购贩卖鱼产品等发家致富,加上多数人外出打工,也让自家过上殷实生活。但简朴的美德没丢,他们依旧穿着粗布衣服,吃家常便饭,继承传统勤俭养德的生活方式,对亲友家中老幼尤为爱护,这可以从春节期间小小的红包中体现出来。

新闻推荐

特大古榕如巨伞

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平班库区南光村伟龙屯,有一棵特大的古榕树,树龄至少有数百年。

 

 

 

&...

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隆林各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