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年壮戏韵悠扬 ——记者探访隆林扁牙村下寨壮戏班 □本报记者 陆照德 文/图

百色早报 2014-02-19 04:12 大字

扁牙村下寨壮戏班演员和群众前去拜山的情景  

2月9日下午5时许,隆林各族自治县平班镇扁牙村下寨,乐队奏起,八音开路,身着戏服的演员居中,穿着民族服装的妇女跟后,浩浩荡荡往村里的山神庙(又称为土地庙)走去,全村男女老少驻足围观,村干拿着照相机、摄像机全程拍摄,好不热闹。

这是该村一年一度的例行活动——拜山神敬戏祖,也是该县壮族农村文化习俗的一个缩影。者浪、新州、平班、介廷等乡镇的拜山神习俗,和扁牙村下寨一样,山神庙里除了土地爷还有戏祖老郎(旧时戏曲艺人所奉祀的祖师),拜土地、迎送老郎唱大戏成为当地民众传承数百年的“头等大事”。

近日,记者探访了扁牙村下寨壮戏班——四合班,并以此为村级戏团的生存样本,了解其历史与传承方式。

村级戏班历史悠久 

扁牙村下寨原是扁牙乡府驻地,并入平班镇后,该地交通便利,人气很旺。该村的戏班——四合班在当地也较有代表性。

约30分钟的拜山仪式结束后,壮戏团演员们演了一出戏——《朝廷会》。唱完两出戏,大家享用晚餐,晚餐后还有戏剧、山歌舞蹈等节目演出。

据71岁的戏班班主黄正业称,他解放前就参与村里的壮戏演出。前辈口传村里的戏班起自清朝,已在村里传承了几百年,但具体时间不清楚。

而据隆林各族自治县壮学会的民间研究者称,壮戏源自今田林旧州,其唱腔跟壮族山歌联系密切,壮戏可能生发于壮族嫁娶送新娘一节中的唱歌祝贺耍动作部分,旧时山村娱乐活动少,嫁娶之际,观众多、屋子小,外围的人看不见,随后,为迁就观众,场地移到室外,为增加观赏性添加了动作,为方便观看后来就搭台表演,逐渐形成早期的土壮戏。后来,马帮带来汉文化,成熟的汉文化舞台戏剧因素不断融入、充实了土壮戏,形成了当地今天的壮戏形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壮戏的生成与发展蕴含着壮汉民族融合的因素。”该研究人士称,“壮戏供奉老郎,也说明这一点。”

另外,从戏台幕布上“世昔梨园观今见古,希斯气血化暴为良”的对联以及“五经不读,金榜题名空富贵;六礼不行,洞房花烛假姻缘”等可看出,古人希望通过壮戏传播汉文化教化民众,达到“化暴为良”的目的。

壮戏传承状况堪忧 

村级壮戏团怎么生存并传承数百年之久?答案很简单,民众就是演员,自娱自乐没报酬。何况村级壮戏的传承形式是“神戏合一”。民众对掌管地方平安的土地爷恭敬有加,对与其一壁之隔的戏祖老郎自然也不敢怠慢,每年春节后,每户村民都自觉交钱到村委,拜山神敬戏祖。

“以前我们除了拜土地爷,还要迎戏祖老郎,早上迎来晚上送回去,演戏多少天就要迎送多少天。”黄正业称,后来大家嫌麻烦,村民集体表决废除了迎送老郎的仪式,统一一次敬拜。

据悉,隆林现有壮戏班62个,每年唱戏闹春节,是当地的传统,一闹就是几天到十几天不等,2014年春节隆林就有17个村庄天天搭台唱壮戏,从正月初四闹到十四。

黄正业称,四合班除了文革期间被迫停止活动9年以外,每年春节都会唱戏,娱乐村民。尽管现在电视机、影碟机、智能手机、电脑等分流了很多观众,但壮戏还是很受中老年村民的喜爱。

记者观察发现,村级壮戏内容陈旧,演员表演笨拙,动作僵硬,确实难以吸引年轻观众,坐在场地上观看的多是老人小孩,几个驻足观看的年轻姑娘,也表示看不大懂。

社会发生了迅猛的变化,年轻人对“土地爷保平安,戏祖老郎传戏”的观念变得淡薄,村级壮戏传承状况堪忧。如何创新突围,让壮戏重焕生机,是摆在当前最迫切的问题。

近年来,该县壮学会及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挖掘、传承壮戏,壮戏班也得到一些经济支持。2013年起,中央财政拨给每个村文体活动经费3600元(体育经费1200元,文艺晚会经费2400元)。这点燃了村民们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村级壮戏班能否因此重振旗鼓,注入新鲜血液,获得新生,大家都在期待着。

新闻推荐

妻子婚后不能生育丈夫诉离婚被驳回

本报隆林讯   因妻子婚后8年没有生育,丈夫诉至法院要求离婚。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经审理后,驳回了他的离婚诉讼请求。据法官介绍,夫妻一方不能生育不是我国法...

隆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