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爱心火炬的传递手

百色早报 2017-05-09 09:35 大字
今年5月,韦少标(右)到贫困学生家里向家长了解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及学生学习生活情况。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本报记者 罗 霞

“惠及1.2万名农村小学生,每人获捐3套全新童装,接下来又该忙起来了,下个周不要找我,我都在村里发衣服。”这是4月8日韦少标微信朋友圈里发的一条状态。

2015年3月,韦少标从北京辞职回到家乡百色,进入百色市教育基金会工作,继续践行自己的爱心诺言——接过爱心的接力棒,帮助家乡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为什么从繁华的大都市回到老区?韦少标说,那还得从他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说起。

感动人物: 韦少标,百色市教育基金会工作人员

感动事项: 接过爱心接力棒,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收获爱心 完成学业

1986年2月,韦少标出生在凌云县下甲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贫寒的家境让他的求学之路尤为坎坷。1996年,秋季学期开学,小伙伴们纷纷去了学校,因为交不起学费韦少标迟迟没有入学。一天下午放学后,王校长给韦少标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北京一位爱心人士帮他交了学费,并且会资助他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从那以后,每学期开学不久,韦少标都会收到这位爱心人士汇来的爱心款,班主任把一学期的学杂费交上后,剩下的钱便帮他购买了学习用品。韦少标对这位不曾谋面的好心人心怀感激,他跟老师拿到了好心人的地址,每个学期都会给好心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谢,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一直没有见过这位好心人。”20年过去了,韦少标还时常会想起这位好心人。韦少标告诉记者,正因为这段受资助的经历,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他一直心怀感恩,勤奋刻苦。初中阶段,每个学期期末考试,韦少标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他也因此享受到了学校的奖励制度,免除下一学期的学费,得以继续完成学业。2000年8月,经“全国扶贫状元”陈开枝牵线搭桥,香港祈福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彭磷基先生捐款2000多万元,创办了百色祈福高中。同时,遴选品学兼优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送到广州的祈福学校就读。经过层层筛选,韦少标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成为当年凌云县唯一一名获选学生,免费到广州市番禺区祈福新村学校就读高中,三年后返回百色祈福高中参加高考。2005年,韦少标顺利考上了广西大学商学院。

感恩社会 初识公益

“我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一步步走过来的,所以我也想接下这根爱心接力棒,将它传递下去,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的梦想插上爱的翅膀。”当被问到为什么会踏上公益之路时,韦少标这样告诉记者。

韦少标说,自从2005年9月上了大学之后,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之外,他还开始做起了爱心助学志愿者,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帮助他人的公益活动中。也就是从那时起,韦少标与公益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韦少标大学时从事的公益活动主要是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一对一帮助百色12个县(区、市)因家庭经济困难面临失学的学生。大学期间,韦少标曾担任“龙滩女童班”助学项目的责任人,为53名面临失学的学生联系一对一的捐助人,共筹得善款1万多元,解决了她们的上学问题。他还在自己的家乡凌云县下甲镇收集了31名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困难的学生资料,组建了“弄福小学特困学生班”,并为他们争取到了爱心资助。

“联系爱心人士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遭受了很多拒绝和不理解,很多人会觉得我们还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做这些事情纯粹是瞎折腾。”韦少标告诉记者,他也曾灰心过,不过想到那些面临失学的孩子,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虽然每个月的生活费不多,但韦少标特别节约,用省下来的一部分生活费和朋友一起资助了“龙滩女童班”的一名困难学生。

2007年7月,韦少标利用暑假时间,组织了广西大学学生开拓者协会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到凌云县下甲、朝里、伶站三个乡镇共9个村11个屯调查实践。当年,这11个屯共有18位贫困学生参加了高考。“大山里的村民对国家的资助政策并不是很了解,刚毕业的孩子们都在为继续升学犯愁。”韦少标说,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暑期社会实践团亲自到这18个学生家里,向他们介绍国家关于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鼓励他们不要因为贫困就放弃继续求学的希望。回到学校后,暑期社会实践团将这些贫困学生的求助材料推荐到“利群阳光助学”“南宁晚报大城小爱”“希望工程”等助学项目的相关部门寻求资助。其中,考上右江民族医学院的陈同学,获得广西中烟工业公司的现金资助3000元;考上广西医科大学的杨同学获得了凌云县希望工程项目的现金资助3400元。

2008年3月,广西大学成立了为贫困学生提供工作岗位的勤工助学报刊亭,韦少标凭借自己的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应聘成为该公益报刊亭的首任负责人,参与了报刊亭可行性研究、运营流程的设计和报刊亭首批员工的招聘、培训以及报刊杂志日常的销售维护等一系列工作。广西大学勤工助学报刊亭的成立,开创了该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新纪录,报刊亭的所有员工都来自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年可以为该校贫困生提供高质量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30个,产生勤工助学收入约6万元,成功地从“接受输血”转变到“自行造血”,让大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助学金,自立自强。

漂泊他乡 全职公益

2011年7月,韦少标做了人生中一个重大的决定——北漂!经过一番辗转周折,他加入了北京的一家扶贫方向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参与捐赠资金结算、数据库的维护与管理、公益项目的设计、落地实施等工作。

在该基金会三年多的时间里,韦少标所在部门开展的公益项目,累计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万人次参与捐款,爱心资金超亿元。在处理这些捐赠数据的过程中,他深刻地体会到,公益活动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我之前所参与的公益活动,大多只是由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凭着对公益的一腔热血,想到哪里做到哪里,没有太多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但是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专业,从公益项目的设计到执行、从公益资金的筹集到使用,还有公益参与者的组织性与纪律性,都有一套严格而缜密的配套制度加以规范,所有的日常活动都有规可依,有矩可循,从而确保了基金会每年能够在很广的区域内帮助很大范围的弱势群体。”韦少标说。

在北京工作期间,韦少标积累了很多公益专业知识,还曾组织发起了“感动4000人”爱心传递计划,为隆林各族自治县一名患有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的3岁孩子筹集医疗费用。“我当时的设想就是将40万元的骨髓移植手术费拆分为4000个100元,号召大家相互传递,目标是找到4000位有爱心的人,每人为小孩捐赠100元,最终在短短的7天时间内就达成了筹款目标,筹集到了超过40万元的善款。”韦少标向记者介绍了这一次爱心款筹集的经过,这在当时的公益界一度传为佳话,引来了《新京报》和北京电视台的报道。

在公益的路上,韦少标曾经历过生死。有一次,他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到乡下,将收到的爱心捐款转交给受助学生,因为路况不佳,在一个陡坡路的拐角处,差点与一辆迎面开来的小轿车相撞。“好在躲避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如今再回忆起来,韦少标为自己感到庆幸,也为在那里生活的村民揪心。“村民们每次出城都需要经过这样的盘山公路,每次都要受到这样的生命威胁,能把路修一修就好了。”也许对他来说,做公益、奉献爱心,将爱心传递,已经融进血液,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我从一名爱心的受助者,转变为一名爱心的传递者,希望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身体力行来回报社会对我的关爱,将一份份爱心传递到需要帮助的地方去!”韦少标说。

新闻推荐

夯实基层基础保障 规范村级权力运行 ——凌云县推进村级组织基础保障工作综述

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喻云林到凌云县调研基层党建工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晓春到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检查指导脱贫工作。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杨春庭到凌云县加尤镇百陇村...

凌云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凌云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