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凌云县翠屏山古石刻□杨光茂 文/图

百色早报 2015-08-21 02:32 大字

“岑云汉题写的长联”石刻“岑云汉生平事迹”石刻  

凌云县翠屏山古石刻位于凌云县城南翠屏山麓的摩崖石壁上,共遗存有三幅,均为明代题写。三幅石刻的内容都与明代泗城州第十五代土官岑云汉有关,一幅是“岑云汉自述”,楷书字体,宽140厘米、高70厘米;一幅是“岑云汉生平事迹”,内容为明天启元年(1621年),左江道钦差林梦琦对岑云汉的评述,楷书字体,宽120厘米,高70厘米;第三幅是“岑云汉题写的长联”,行书字体,宽200厘米、高600厘米。三幅石刻均是研究泗城土司文化的实物资料,1983年,凌云县翠屏山古石刻由凌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凌云县历史记载:岑云汉,字天章,号中黄,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世袭泗城州第十五代土司,他多次向外扩张地盘,也多次带泗城州土兵到广东、江浙一带抗倭,后遭同父异母之弟岑雷汉勾结他人起兵夺职,被迫流落邕州、湘漓,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回泗城,明天启元年(1621年),朝廷封他为广西都司佥书,加授黔副总兵。在泗城州众多土司中,岑云汉有很高的汉文化知识,诗词写得很好,在凌云县古摩崖石刻中,遗存有他的几首诗词,颇受称颂。

第一幅石刻“岑天章自述”是岑云汉的自传,刻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由于长期日晒雨淋,现在字迹大多已模糊不清。石刻内容讲述了岑云汉的人生经历、信仰、喜好等,其中“似智非智,似愚非愚,有而不有,无而不无,有无之间心中常寂”颇具人生哲理。石刻全文如下(原文无标点,□代表看不清的字):

岑云汉,字天章,别号中黄,幼业儒,习弓马,武艺娴熟,林副使略记其事,以为不朽,然犹未详,老夫身曾破贼,为朝廷□□不臣,所获之俘尽蒙廷勘,中年事佛,名舍利子,晚年好道,道名狂仙,又称太上羲皇,人世之书无不了了,五经百家蕴积,□□□□□□。静明忠孝,混迹尘途,超然有出世之想,爵禄尊荣,不为簪组桎梏,名声远播,恐其俪倚逾廷,不事逢迎而朱屐恒填户外,不胜杯爵而绦蚁常注樽中,折节贤豪官绅,艺圊骨牌双陆,随目所游,象奕书画,从心所举,尤善于琴,性情□□□,静则泽畔竹吟,动则仗剑起舞,湘漓避难,气概自如,不为时势所困而好丝竹,雅听松声溪月江风,心心拂照,似智非智,似愚非愚,有而不有,无而不无,有无之间心中常寂,不知为何许人也,是为自传。明崇祯十一年六十老人天章立,州中一道人黄嵩代书。

第二幅石刻“岑天章事迹”,刻于1621年,内容为左江道钦差林梦琦对岑云汉的评述。石刻全文如下(原文无标点,括号里的数字年份为后来所加,□代表看不清的字):

岑天章敏而好学,四岁读书,七岁能飞马,弓刀熟,间随□□公先大夫走柳,因试武艺,场中喝采称奇,九岁属文,十二进思恩府学,十三母死,鸡骨鹤立,门客俱哀。自癸卯(1603年)家中别离,游遍湘漓,暨乎江左,癸丑(1613年)归邊界,午戊年(1618年)公先大夫薨,乃归州,重辟草□,再开荆棘,而葺衙院街道关津焉。习尚书诗礼易,春秋史子,百家星相律例,理天文无不穷究,尤工于诗对,心体武略粤楚蜀黔,多□不臣,最有功于国者也,逢春秋每思父母,辍泪流涕,衣襟潦倒,□□山东人。

余以监军泗城,督之援黔,经由于此,因而略记为之勒石,时天启岁在辛酉,□□□□,月上浣之吉,钦差广西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左参监军分守左江道,林梦琦识。

第三幅石刻是“岑云汉题写的长联”,题写于1621年,此幅石刻离地十余米,上联为“四山高耸,一水中流,是为泗中形胜”;下联为“百粤推尊,两江上郡,长承天上恩波”。上联是对凌云县地形的形象概括,“四山”指凌云县城周围的四座高山(迎晖山、百花山、后龙山、五指山),“一水” 指泗水河;下联讲述了明代泗城岑氏土司的名望与地位,“百粤推尊”指在岭南一带受人尊重,“两江上郡”指明代泗城州是左右江上等的郡县,“长承天上恩波”指长期得到朝廷(皇上)的恩宠。

凌云县翠屏山古石刻属于明代的土司文化遗存,对研究泗城州土司历史及土官岑云汉的生平有意义,也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

新闻推荐

凡人善举:“净” 作 者:郑先林

凌云县浩坤湖上游的下甲镇弄福村劳家全老人,今年八旬高龄。从2009年开始,每天坚持不懈,义务巡湖保洁6...

凌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凌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