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清代云峰书院碑记

百色早报 2015-07-24 02:37 大字

清代云峰书院石碑  

□杨光茂 文/图

在凌云县博物馆门前的碑廊里,遗存有一块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古石碑,碑高135厘米、宽64厘米、厚10厘米,碑上的部分文字已模糊不清。碑的内容是: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谢琏、李嗣勋等4位儒学教授,林应用、岑鸿业、曾学高、林连元等40位绅士,在云峰书院里设立“文昌帝君”的塑像,以供祀祭,并组建“连元会”,祈求教育事业越来越兴盛。

据凌云县历史记载:云峰书院是泗城府第一所官办学校,是公学的开始,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泗城府知府杨赞绪和西隆州知州唐桂生倡导并带头捐资创建。云峰书院因凌云县城四周高山耸立而得名,寓意莘莘学子志存高远,敢于攀登高峰。书院旧址为现在的凌云县第一小学。

到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云峰书院经过24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鼓舞人文之区”,但还没有祭祀文昌帝君的机构,因为“文昌帝君”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多为读书人祭拜和崇祀。此碑刻主要叙述设立“文昌帝君”塑像的目的和经过。碑的全文如下(原文无标点,□代表看不清的字):

尝思贤哲挺生,固由天地菁华之萃,人才蔚起,尢赖君师乐育之功,□□□□□□,气习殊尔,必须振兴之有术,唯我杨太公祖讳赞绪,仰体□□圣化,俯恤边儒,本无□之深衷,著作人之雅化,特捐廉俸,创建云峰书院,及乎宋太公祖讳淇源,□□□□公项储给师生膏火,自是而后,继任贤候,荣蒞斯土,□□□□□□□,勋等肄业其中,相聚而言曰:云峰书院为鼓舞人文之区。

文昌帝君,实司衡人文之柄,盛德□□宇宙,大业偏洽儒林,吾侪素存景仰之心,□□□□□□□,敬塑帝像,用效趋跄,二月初三恭逢。

帝诞甚喜,献□有日,□忭颂祝无疆,更相联名,聚成胜会,凑得银。□□□□,以供祀祭,□明德昭格降福,孔皆敬业乐群,若启若翼,成人□□□□科甲联元,爰颜会名曰连元会,是为记。

儒学教授:谢琏、李嗣勋、陈仪、梁元珣

绅士:林应用、岑鸿业、曾学高、林连元、岑树淳、李盛枝、朱上瑛、岑鸿爵

岑文济、林应翰 岑廷元 、岑鸿章、岑鸿逵、 杨延星、罗国佐、岑文渊

李世英、林森华、梁上材、岑文瑛、岑鸿烈、梁成德、刘绍俊、覃超元

李  隆、潘其仁、林森美、李方成、唐世杰  李元章、屈必伸、李登荣

刘廷翰、朱景昭、雷再溥、刘朝俊、吴世绩、黄元都、蒙  全、黄志道

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仲春月立

碑文第一段叙述了云峰书院的发展经历,其中“杨太公祖讳赞绪”是指泗城府第七任知府杨赞绪,广东潮州人,乾隆九年至十一年任泗城府知府,他是云峰书院的创建人;“宋太公祖讳淇源”是指泗城府第十任知府宋淇源,江南人,乾隆十八年到二十年任泗城府知府,他“公项储给师生膏火”;“勋等肄业其中”是指落款中的儒学教授李嗣勋是从云峰书院肄业,说明云峰书院培养了很多人才。

云峰书院在凌云的教育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云峰书院的发展是泗城府教育兴盛的标志,清代众多学子从云峰书院毕业,并参加科举考试。据统计,清朝泗城府共有5人考取举人、8人考取武举、21人考取拔贡、13人考取恩贡,考取岁贡、增生、附生、秀才等科举功名的若干人。此石碑对研究泗城府云峰书院的历史及凌云县的教育发展史有价值。

新闻推荐

丈夫上法庭起诉离婚 绝望妻子携农药出庭

本报凌云讯   近日,凌云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件离婚案件,庭审过程中,绝望的妻子见与丈夫和好无望,大哭大闹情绪异常激动,并拿出事先携带的农...

凌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凌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