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罗道明:归隐山林的文化使者□本报记者 李海雁 文/图

百色早报 2014-10-14 03:29 大字

罗道明正在把书法作品雕刻在木板上罗道明雕刻在木板上的书法作品  

□本报记者  李海雁  文/图

退休之后,对许多人来说应该是回家颐养天年,而罗道明,却选择了二次创业。他把退休后的余热,全部奉献给了自己深爱的中国书法。他钟情于书法雕刻,并让家人加入其中。在他及其家人的影响下,很多人开始了解并爱上书法,而他自己还要打造一个有一万幅书法作品的艺术长廊。

山林里忙碌的书法雕刻者

在凌云县朝里瑶族乡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地方叫“巴林农庄”,这里群山环绕,茂林修竹,书画飘香。在一间简陋而昏暗的小屋内,机器正“轰轰”作响,一个戴着面罩,头发和脸上盖着一层厚厚木屑的老人正趴在一块光滑的木板上,手拿着雕刻机专注地来回移动,所到之处木屑纷飞。在雕刻机的来回移动中,木板上一个个字的轮廓也渐渐清晰了起来。

这个满脸木屑的老人正是罗道明,他出生于1952年,今年62岁,早已退休在家,但乐观开朗的他看上去俨然一个四十出头的汉子。把墨客们留下的书法作品刻到木板上是退休后的罗道明唯一的正事。他先按照书法作品的大小选一块合适的木头,并将木头抛光;再将书法作品固定在木板上并用复写纸一笔一划描到木板上;然后用修边机沿着字的笔画,一笔一划地雕刻成最初的字体;接着用磨光机或砂纸将字的轮廓磨平整;接着再给雕刻好的字上墨;最后重新给上完墨的书法雕刻作品磨边、抛光,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才算创作完成。

“把书法雕刻到木板上是进行二次创作,不仅要形似,还要保持原作的神韵。书法的笔画有轻重,笔画重的就要在木板上刻深一点,笔画轻的就浅一点。”十余年的刻苦研究,罗道明对于书法雕刻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家人由反对到支持并参与其中

退休后的罗道明已是几个孙子的爷爷,但他起初在家人看来却是个“不称职”的爷爷。“我也愧疚。”罗道明说,如今他的大孙子已经上小学,但回想这些年自己未曾认真带过一天,不免让他感到深深的内疚。

“以前家人都反对他搞书法雕刻。”罗道明的次子罗杰说,家人见到退休后的父亲每天把时间花在木头上,不帮带孙子,还不时大破费宴请朋友,将退休前的全部积蓄掏空。这样一个完全“不务正业”的罗道明,遭到家人一致反对。但性格倔强的罗道明对书法雕刻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又岂能听得进去?看着罗道明因精神不好而日渐消瘦,家人又极为心疼,慢慢不再责备他,并接受了他的事业。“忙的时候还要从县城回来帮忙呢。”罗杰说,遇到父亲要赶书法雕刻,他还常常回家帮忙。如今,家人不但在财力物力上默许了罗道明的做法,在其影响下,儿子、儿媳、孙子都慢慢学会了书法雕刻。

曾有一次,100多幅百色书法作品要在罗道明的巴林农庄书画长廊展出,需要把这些作品雕刻出来。而时间只有不到40天,为了完成任务,罗道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花到雕刻上。不幸的是,刚忙了一个月,罗道明因劳累过度骨质增生病复发住进了医院。眼看就要展出,还有40多幅作品没有完成,这可怎么办呢?罗道明焦虑万分,要求提前出院赶工。“爸,您告诉我们怎么弄,我们来帮您。”家人看出他的焦虑,儿子、儿媳孙子一起帮忙,大人们雕刻,孩子们上色。本来还是生手的家人,经过十余天的打磨,个个都成为了熟手。在家人的共同合作下,终于在开展前3天顺利完成了一百多幅作品的雕刻。回家看到家人忙碌的样子,罗道明感动不已。

工作虽变但对书法的热情不变

罗道明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曾是一名教师,写得一手好字,受父亲熏陶,罗道明自幼便喜欢上了书法。1972年,高中毕业的罗道明在凌云下甲乡一所小学当民办教师,教语文和数学,自小扎实的文字功底使得他教起书来得心应手,出色的教学赢得师生的认可。1979年,全国刚恢复高考,由于教学突出,罗道明被下甲乡教育部门推荐参加高考并顺利考上大学。深造3年回来后,罗道明直接被分配到了下甲乡中心小学任语文教师,后任教导主任,次年升为校长。1984年,罗道明又受命担任该乡的学区辅导主任,统管全乡教育。1985年,罗道明转入到行政部门,走向仕途。

虽然工作不断变化,但无论到那个岗位,工作之余罗道明总不忘拿起毛笔写写字。“当时乡里面的所有标语基本都是我写的。”罗道明说。为了练习书法,罗道明还主动承担起写宣传标语的任务。长期的研习,罗道明的书法日见长进,并被推举为当时凌云县书法家协会秘书长。2002年,按照当时的政策,罗道明符合条件提前退休。

退休后,罗道明在离家不远的朝里瑶族乡承包了一片果园,种植芒果并养殖鸡鸭猪羊。劳作之余,罗道明喜欢邀请各方文友来果园游玩并盛情款待,前来参加的文人雅士都纷纷留下诗文和墨宝。久而久之,到“芒果园”餐馆并留下墨宝成为这里不成文的规定。

随着慕名前来的文友越来越多,罗道明的“芒果园”里的书法和诗词作品越来越多。2005年,有朋友建议罗道明将此地转变成开业经营的农庄,后取名“巴林农庄”。农庄开业当日,凌云县以及周边县市的书法家们纷纷前来贺喜并送上书法作品。而此时,留在巴林农庄的书法作品已多达几百幅。

“要是风吹雨淋弄坏了多可惜呀。”考虑到在大山里天气潮湿,书法作品不易保存,罗道明想到了将书法作品刻到木头上。学习书法雕刻必须先学普通的雕刻,没有一点雕刻基础,怎么办?于是,罗道明到集市上买来凿子和铁锤,每天下乡向刻石碑的工匠请教,然后晚上回家自己琢磨。这样边学边做,几个月下来,凌云县城内刻石碑的工匠全被罗道明一一拜访了一遍。学习归来,罗道明便开始尝试着自己在木头上雕刻,从简单的步骤开始,一刀一划认真雕,每次完成一个字都欣喜若狂。

“我要打造万幅书画艺术长廊”

如今,在罗道明的影响下,巴林农庄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既有国内如北京、上海、天津、新疆等省(自治区)市的,也有来自美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外的游客,他们或闻声而来,或因朋友推荐而来。罗道明印象最深刻的是,2010年,两名荷兰的游客慕名来到了巴林农庄,罗道明在书画长廊展出的书法雕刻作品一下子把他们吸引住了。恰巧当时是西方的圣诞节,那两名游客停留了3天,向罗道明学习中国书法,学习雕刻,过完圣诞节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常常有游客或者书法爱好者,因迷恋书法而驻足停留,或常住,或短住,每每遇到这样的人,罗道明也感觉遇到知音,总以礼相待。

“现在是电脑时代,很多汉字已经慢慢被遗忘了,离开电脑很多人不会写字了,这样下去可不好。”罗道明说,他钟情书法雕刻更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希望通过开辟这么一个地方影响更多的人学习书法,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我要收集一万幅作品,打造一个有名的艺术基地,影响更多的人。”建一个由一万幅全国各地著名书法名家的作品组成的书法雕刻作品长廊是罗道明退休后最大的梦想。他说,“即使我老了,不能雕刻了,还有儿子、儿媳,还有孙子……”

新闻推荐

政府大力扶持“三农” 农民抱团返乡创业 □本报记者 陈伟玲 通讯员 杨通站 姚翔缤 王俊元 文/图

磨贤村群众采蚕茧百陇村村民在养鸡     ...

凌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凌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