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亡国奴”——一道刻在杨清福脸上的民族伤痕□本报记者 吴东萍 通讯员 黄日涛 潘成刚

百色早报 2015-08-21 02:32 大字

杨清福生前整容后的照片(资料图)  

1940年,靖西县禄峒镇(原荣劳乡)大史村古生屯青年农民杨清福被国民党强拉征兵。1944年11月,杨清福被日本侵略军俘虏,敌人残忍地在他脸上刺下了“亡国奴”三个字。解放返乡后,杨清福曾多次用土药想把它除掉,但都没有成功。日本侵略军的凌辱,给杨清福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直到1985年,右江日报《还我炎黄子孙真面目》和南宁晚报《耻辱四十年,折磨杨清福》对杨清福的报道,才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人们意识到,杨清福的耻辱就是国人的耻辱,刻在杨清福脸上的“亡国奴”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道抹不去的伤痕。当年8月21日,广西医科大附属医院(原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免费为杨清福进行手术,铲除了他脸上有辱人格和国格的“亡国奴”字样。

如今,杨清福老人已经去世,但他的惨痛经历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一个罪证,勿忘国耻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一则消息,“亡国奴”引发关注

近日,记者辗转联系到两篇文章的作者李福德。采访中记者得知,李福德目前是广西日报社离退休工作处的处长,年底将退休,而采写杨清福的报道时,他还是《右江日报》的一名青年记者。杨清福是怎样被发现并引起关注的呢?提起三十年前的这段采访经历,李福德仍然记忆犹新。

“老梁跟好多媒体的记者提过这个线索,可是没有人感兴趣,我第一次听说杨清福的时候心里一动。”李福德告诉记者,老梁是靖西县委宣传部干事梁森荣。1985年春,他到医院探望因病住院的梁森荣,闲聊时了解到杨清福这一新闻线索。对新闻极为敏感的李福德意识到这是一个好题材。不久,两人一同前往杨清福家进行采访。当时交通十分不便,他们坐汽车到乡里后又走了几公里的黄土路才到达古生屯。当晚,就借宿在老乡家里。记者的到来,让受辱40年却从未受过关注的杨清福受宠若惊,他指着脸上“亡国奴”三个字,悲愤地向记者控诉了当年日军的罪行。尽管当时已年近古稀,生活安稳,但杨清福仍旧强烈希望有朝一日能清除脸上的“亡国奴”耻辱。“他说,祖国已解放35年,他早就不是‘亡国奴\’,他是新中国的主人。”李福德为杨清福的遭遇感到悲痛,更为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感到愤怒。

李福德和梁森荣采写的消息《还我炎黄子孙真面目》于当年8月7日在《右江日报》上刊登,杨清福的遭遇第一次被世人所知。8月15日,《南宁晚报》也登载了这个新闻(题为《耻辱四十年,折磨杨清福》),结果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西医科大附属医院(当时为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等首府多家大医院主动要为这位经历坎坷的老农免费进行手术整容。

“198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这篇稿子一发表,正好引发了新闻‘会战\’,从百色炒到自治区首府,从广西炒到全国,后来还被好几个国家的媒体转载。”李福德认为,那则新闻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好的社会效果,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

在1979年至1987年度全国地市报纸好新闻评选中,《还我炎黄子孙真面目》被评为全国地市报好新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文字新闻采访写作必备》一书中,也列举了这篇稿子。

免费手术,杨清福恢复人貌

通过媒体呼吁,杨清福的遭遇引起了全社会的注意,最终在广西医科大附属医院免费接受手术,去除了脸上有损人格和国格的“亡国奴”字样。近日,记者电话联系到当年为杨清福手术的主刀医生——彭福仁教授。

“看到杨清福的报道,我内心触动很大!”今年78岁的彭福仁教授回忆称,当时他是广西医科大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的主任,当年,他从《南宁晚报》上看到关于杨清福的报道,感触很深。作为一名整形外科医生,他认为应该为杨清福做点什么。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汇报给医院领导,领导听后也非常感动,立即派彭教授到靖西将杨清福接到医院。

“接病人的这个过程也是非常曲折的。”彭教授称,当时他和司机驱车前往靖西时,南宁市康复医院已先于他们到达靖西,并将杨清福接到县城。到底谁来为杨清福进行手术呢?两家医院经过协商,认为大家想为杨清福治疗的愿望是一致的,而广西医科大附属医院整形外科的医疗条件比较好,最终杨清福被接到了广西医科大附属医院。

广西医科大附属医院对杨清福的手术十分重视。当时住院条件普遍较差,医院专门为杨清福腾出一间最好的空调病房,并每餐为他安排了最爱喝的甜米酒。尽管手术难度并不算大,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医院还专门开会制定了手术方案。手术的前一天,医院召开全体员工大会,请杨清福上台讲述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同胞的情形,让大家都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手术后,病人很高兴,也很感动!”彭教授称,8月21日,杨清福被推进了手术室。从杨清福脸上切下来的三块有字的皮,医院制成标本,作为爱国主义的实物教材。几天后,拆开纱布,杨清福脸上的“亡国奴”三字不见了,他对着镜子端详自己的脸,很是感动。出院时,杨清福让女儿买来一面镜屏,上面写着“去除狼迹,复我人貌”献给医院,以示感激。

“杨清福的耻辱是中国人的耻辱,我为他切除‘亡国奴\’,心里有种释然的感觉。”彭教授称。

实地采访,村民不忘“亡国”史

8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靖西县禄峒镇大史村古生屯。位于村口的杨清福家大门紧闭。村民告诉记者,杨清福的女儿一家近年来常居县城。她年轻时招婿上门,丈夫是名教师,两人育有两个儿子,现已成家立业,日子过得不错。村里四五十岁的人都见过杨清福脸上的“亡国奴”字迹,年轻一些的虽没见过,却也从老一辈口中得知这段历史。大家都很同情这位历尽坎坷的老人,也因此对日本侵华史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随后,记者来到杨清福的堂弟杨林甫家。今年85岁的杨林甫告诉记者,堂哥杨清福比他大十来岁,1940年堂哥被国民党强拉征兵时他已有十岁。杨家有三兄弟,杨清福排行老二。当时,老大已成家,老三还小,当兵只能落到杨清福头上。杨清福一去就是十来年,解放后才得以返乡。“身上破破烂烂的,像乞丐一样!”杨清福回乡的那个惨状,杨林甫至今还记得。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的,脸上还刻上了“亡国奴”三个字,怎么看都不像那个阳光俊朗的杨家老二。后来才知道,他的部队在柳州打了败仗,被敌人俘虏后在脸上刻了字。

回乡后,杨清福一直深居简出,因为脸上的字,一直到40多岁他才成了家。“他一直想把脸上的字去掉,可是怎么都去不掉。”杨林甫称,杨清福总感觉自己矮了别人半截,为此,曾多次用针挑,用毒汁涂抹,但都没有成功。直到1985年,记者采访报道后,有医院为他免费做了手术,这才把他脸上的字除掉。

“他常对人说,过去半人半鬼,生不如死,现在活出个人样,我得多活几年。”杨林甫说,脸上的“亡国奴”字样除掉后,堂哥好像变了一个人,话也多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真如他所愿,老人一直活到2006年才去世,享年88岁。

新闻推荐

岁月不掩英雄气□本报记者 蔡 明

农长丰(左一)向记者(右一)介绍情况 □梁羽冰 摄  “轻伤不下火线”。这是我在回想起采访抗战老兵时,至今...

靖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靖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