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师王定宁:眷恋茶叶 传递健康 □本报记者 陈伟玲 文/图
王定宁正在查看红茶的发酵情况
王定宁经常会对人说,他有个茶命。
从1970年至今,王定宁与茶结缘已有40多年,从一个茶厂工人变成农艺师,中间有太多的故事。
六旬制茶师结缘野生茶
王定宁今年65岁,老家在靖西县新靖镇金龙村。目前,在广西隆林野生古茶树开发有限公司担任行政管理和技术指导。65岁,普通人早已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王定宁还是闲不住。
近年来,隆林境内被发现有将近6000亩的野生茶。“一听到是野生茶,我就兴奋。”王定宁告诉记者,从22岁开始,他与茶叶打交道,至今已有40多年了,但一直做的基本都是人工种植的有机茶。用野生茶来制茶?王定宁一听立刻兴奋起来。于是本已退休在家的他,欣然接受了广西隆林野生古茶树开发有限公司的邀请。
“做茶就是做‘健康\’。”王定宁说,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健康,这是他的做茶理念,也是他从未离弃茶的原因。如今,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追求。
说到野生茶,王定宁有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野生茶无人为强加技术、不施加任何肥料,周围无污染源,靠的全是天生天养。用这样的茶叶制作出来的茶,无疑需要更大的技术和精力,否则就等于糟蹋了一张好叶子。从2010年至今,为了做好野生茶,60多岁的王定宁长期坚守在隆林制茶工作间。每天,他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着茶。喝茶、看茶、收茶、做茶……日子虽忙碌,但王定宁却乐在其中,他说为的就是做出一袋合格健康的野生茶。
从茶厂工人做到厂长
“茶有茶香、花香和栗香,一闻茶叶散发出来的气味就知道是不是好茶,或者是加工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王定宁说,这其实就是专业人士所说的高火味、老火味和焦味。
话虽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容易。例如一道绿茶在制造过程中,温度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影响茶的质量。温度过高则易出现焦味,过低会有闷味,而控制得正好的绿茶应该是有宜人的香气和甘清的味道。
都说闻香识人,制茶师也能闻香识茶。一袋成品茶叶摆在王定宁面前,他就能知道这袋茶是不是好茶,哪道制作工序出了问题。这个灵敏的判断力,得益于他44年的从业知识和经验。
在百色制茶界,没有谁不知道王定宁。1970年,百色茶厂招收第一批工人,22岁的王定宁当时还是一个农民,他从老家前来应招,成为制茶工,并当上了班长。由于出色的表现,他被选送去广西农学院热作分院对制茶技术进修学习。1987年,王定宁当上了百色茶厂的副厂长,1989年他成了厂长。
从初制加工到精制加工再到审评检验,王定宁无一不精通。在百色茶厂期间,他带领制作的茶产品曾获得农业部优质产品奖,并多次获得区级优质产品奖,其中红茶出口到欧盟,碎茶二号卖价达到2700美元/吨,是当时卖价最高的红茶。
“都是一直学过来的。”王定宁说自己从一个农民到农艺师的转变,靠的是实实在在的边学边干。“茶有很多学不完、研究不完的东西,会叫人越做越想做。”
眷恋茶叶 传递健康
“每年最忙的是5~8月。”王定宁说,这是茶叶生长的旺盛期,也是每个制茶人最忙的时候。这个时候,一两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没能和家人见面是常有的事。为了看好一道茶叶的发酵,整晚不睡觉,甚至几天几夜没睡一个好觉,也是常事。活儿虽然很苦很累,可王定宁从来没想过要放弃。他说,从最初对茶一无所知,到接触制茶业,便再也离不开了,这似乎就是冥冥中所谓的茶命。
2010年,王定宁所做的茶叶在参评中再次传来好消息,红茶获得全国首届国饮杯特等奖,绿茶获得一等奖。制茶那么多年,获奖消息对于王定宁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看到捧回来的奖杯,王定宁的眼里尽是制作这道获奖茶叶的幕幕掠影。对于他来说,看着红茶一点点发酵,香气由淡到浓弥漫在空气中,是人生最大的安慰和享受。
“老师傅们从我们一进去就告诉我们,要本着良心做茶。”这句话成为王定宁做茶的准则。他说,“人生、人生,人就生命健康最重要。”44年来,他奉认了做茶就是做健康的道理,兢兢业业,无怨无悔。
2002年王定宁退休,但他仍然离不开茶业,又辗转到隆林、平果、凌云等县份从事茶叶制作技术指导。“离开茶一天都觉得不舒服、不自在。”王定宁说,就像红茶的发酵,人活到一定岁数后会明白一些道理,也会眷恋一些事物。自古,茶代表着健康。他眷恋着健康,眷恋着茶。所以,他离不开茶。他想在自己还力所能及时,做更多的好茶,把做茶的技术传给更多人,把“健康”传给更多人。
新闻推荐
本报靖西讯 本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却因早早走进社会并染上毒瘾,为筹毒资他让自己走上了“不归路”。靖西县人民法院日前以盗窃罪判处黄某某有期徒刑7个月,并处罚...
靖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