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侬歌 □周 敏
“哎——腊月过去又一年,山茶花开白连连,摘朵山茶给妹戴,一心只等妹同年。”“哎——正月里来桃花鲜,好比彩云满山间,红罗包饭等哥来,桃花树下喜相连。”每逢喜庆节日,悠扬的侬歌声便从壮族村寨传入人们的耳际,那么的悦耳、动听。侬歌是一种优美动听的原生态音乐,主要流行于田东、田阳、德保县和靖西市,以及崇左市的天等县、大新县等地。田东壮族侬歌,壮语称“欢侬”或“西侬”,是居住在田东县及周边地区的壮族“布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南路壮族壮语的传统音乐。
侬歌因以田东壮族侬话编唱而得名,宋代时汉族七言格律诗传入田东,当地壮族人用布侬语翻译,并用当地的山歌调传唱,就形成了侬歌。壮族侬歌内容丰富,有情歌、流浪歌、智斗歌、四时风俗歌、孝儿歌等,多是反映壮族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习惯、男女爱情故事等,采用比喻、起兴、夸张等手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壮族人民感情和智慧的结晶。
壮族侬歌歌词的形式是七言四句,讲究押韵,都是押脚韵,每四句之间可以连韵,也可以独立押韵。侬歌旋律优美,音调高亢嘹亮,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有自成一体的独特句式和调式,为二人二声部合唱,有高、低两个声部。演唱时两句一顿,每句在第四字处稍微停顿拖音。以“哎——”起音,先低沉地吟唱,然后唱第一、二句时语调扬起,铿锵激越,嘹亮豪迈;第二、四句唱完每句的前四个字后,有“咧——”拖音,后三个字拖尾音,给人以声已尽而音未绝之感。男女对唱时,一方唱完四句,对方作答四句。歌手根据演唱环境、内容、心情变换曲调和节奏,以达到抒发感情的目的。
田东壮族侬歌流传至今的唱本有《十二生肖歌》《十二月花歌》《十二月种歌》《十二月收歌》《教儿歌》等。情歌当地壮语称“西挽”,“挽”壮话是甜的意思。情歌对唱要经过探情、逗情、求情、恋情、别情、嘱情等几个环节,歌手对歌时即兴发挥,见物咏情,说人唱事,出口成歌。在田东,侬歌主要流行于印茶、江城、作登、坡塘等南部山区乡镇,壮族侬歌手聚集对歌形成了几个古老的歌圩,传统的歌圩有印茶歌圩、印茶镇巴麻歌圩、作登瑶族乡驮瓜歌圩等。此外,与田东毗邻的向都镇歌圩、足荣镇歌圩等也久负盛名。
驮瓜歌圩选址在作登瑶族乡驮瓜村一座高山平地上,每年农历四月初九举行,是田东几大歌圩中唯一有壮、瑶两个民族参与的歌圩。歌圩主要演唱的歌种有侬歌和布努瑶山歌。歌手及观众来自作登、印茶、江城和天等、德保县的部分乡镇。该歌圩以唱歌、对歌为主,是一个纯娱乐性的歌圩。驮瓜歌圩之所以选址在山坡上,是因为田东南部山区山水景物、人文风俗等都与田东右江河谷一带和北部山区有所不同。过去,这里山高水远,交通不便,隔山相望的人们平时很少有机会来往交流。只有在歌圩那天,大家才有机会尽情交流。
印茶镇巴麻村村民历来喜欢唱侬歌。据《邓小平在田东的日子里》一书记载,邓小平在巴麻期间,除了听黄绍谦给他汇报当地的革命斗争情况外,还喜欢听当地山歌。每当夜幕降临,群山静寂,山道上就传来阵阵悠扬的歌声“出门就唱山歌诗,歌不唱来心就慌;成油点灯它也尽,山歌唱出它还存”。在黄绍谦家里,邓小平与黄绍谦促膝长谈,听到山歌时,他若有所思地对黄绍谦说:“在少数民族地区,用山歌来宣传革命道理一定会很有效。”黄绍谦把这句话记在心里。邓小平走后,他在向都县北区组织一个山歌宣传队,用侬歌对唱的形式,宣传革命道理,深受群众欢迎。
侬歌是印茶镇壮族民间流行的传统民歌,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如今,该镇通过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把侬歌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挖掘、创新、提升,让更多的人感受侬歌文化的魅力,并鼓舞更多的人传承、宣传民俗文化,让侬歌成为凝心聚力的文化动力。每年印茶镇都会举行盛大的侬歌文化节,节庆当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
2016年,田东壮族欢侬(侬歌)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闻推荐
本报德保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德保县城关镇把开展主题教育和征地拆迁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党员干...
德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