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幻与现实间找寻自由 访摄影师、铜鼓奖获得者罗金倩
获奖作品《六畜兴旺》获奖作品《六畜兴旺》罗金倩
记者 韦斯敏
那是一个乡村中常见的夜晚,一个八九岁的短发女孩正拨开层层叠叠的油菜花,朝前走着,女孩旁边是一只舞台剧中的道具小马,小马古朴而稚拙,仿佛踏梦而来。沉沉的夜幕低垂,看不见一颗星星,唯一的光亮来自女孩手中的一盏灯,她和她的小马驹就着微弱的光左顾右盼,好像在寻觅回家的路。
这是第九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获奖作品《六畜兴旺》的一个画面,也是作者罗金倩最满意的一个画面。“静谧”“温情”“如梦境一般”是罗金倩为它下的定义,小女孩和虚幻的小马相互依偎着,在冰冷的现实中找寻最后的田园牧歌。
A 用摄影求解人生
初次见到罗金倩是在她的办公室,普普通通的格子间,靠窗一隅摆着几盆绿植,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罗金倩抬头望了望远处的风景,又继续俯首于案头的稿子。
一个与文字打交道的企业报刊编辑,如何成长为屡获大奖的摄影师?这要从罗金倩的童年说起。
“我的艺术细胞都启蒙自我的父亲,他总说自己的主业是农民,但我觉得他好像什么都会,书法、画画、二胡、笛子,多才多艺,又高又帅。”上世纪70年代,公社开办社办企业,罗金倩的父亲进入企业并自费购买了相机,为村民拍摄。小小的罗金倩常常跟着父亲跑前跑后,围在一旁看他用相机拍照、在暗房冲洗胶卷,渐渐地,这样的场景点燃了她心中的摄影火花。
“我还记得,是一台黑白双反相机,用的是120黑白胶卷。”第一次拿起相机的时候,年幼的罗金倩如同每一个初学者般胡拍一通,却得到了父亲真心实意的夸奖。不仅如此,在每年春节画年画的时候,父亲总会分出一部分颜料,让她在硬纸板上自由画画,还时不时蹲下来手把手教几招。就这样,在父亲的鼓励和带领下,罗金倩一步步推开了艺术的大门。
而真正把摄影当作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则是参加工作以后。罗金倩高中的时候,父亲曾带她去考美院,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最终,她选择报考广西民族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毕业后,她选择对口专业,成为柳州水泥厂(现广西鱼峰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媒体编辑。
企业编辑往往身兼多职,既要写稿、排版,又要摄影。而罗金倩不仅把摄影当作工作,更是重拾童年兴趣,让摄影变为了自己的业余爱好。“我觉得摄影是一个求解的过程。”她在不断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接近那个答案。
B 从“照相”到“造相”
在探索个人风格的道路上,罗金倩尝试过拍摄各行各业的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有水泥厂中操纵大型机械的工人,有紫荆花下穿上古装的环卫工人,有钢筋水泥中自辟田地的“临时菜农”……
不同的组合,飞溅出不同的火花。共通的是,她的镜头始终对准生活百态,透露出浓浓的人文情怀。
在一次回乡探亲时,罗金倩兴起了记录故乡的念头。她从家乡百色市德保县都安乡开始,走访了周边大大小小十几个村子。
许多人拍农村的人文摄影,常常只是如实记录农民们的日常生活片段,如捧着丰收的粮食对着镜头大笑,或是农民与耕牛、看门犬之间的和谐相处画面。
可罗金倩在走访中发现,全球化体系下的农业文明正向现代化发展,传统的农耕符号正在消失,“有些村子总共只有两头牛,耕牛早已被‘铁牛’所取代,‘六畜兴旺’这种传统农耕时代象征富足、兴盛的意象越来越难找到”。
这一方面代表了如今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长足进步,但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传统的农耕文化该何去何从?在青壮年纷纷离开家乡、老年人空守家园的乡村,我们的精神家园何以为继?
为了引导人们探讨这个话题,罗金倩决定用虚构的动物道具代替现实中的“六畜”,将虚幻与现实杂糅,把看不见的精神世界具象化,对故乡完成一次记忆拼接与影像重构。
可这道具去哪找呢?最初,罗金倩选择网购,可购物平台上的动物道具过于精致,和乡村格格不入。之后,她听说柳江有专门做稻草手工艺品的民间艺人,便驱车前往,却发现稻草手工艺品色彩反差小,在画面上表现力较弱。直到后来,她想起过年时曾看过父亲用铁丝、布料等材料,帮村里的壮剧团做舞台道具,一下子找到了感觉。
最终,这些由父亲亲手制作的动物道具,成了罗金倩作品中的点睛之笔。在《六畜兴旺》的画面中,孩子面无表情地抱着虚构的红色公鸡,或在虚构的牧牛上吹笛;巨大的工业烟囱前,农民赶着虚构的牛吃草;在田垄之上,新郎牵着虚构的白马迎接新娘。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所研究员、《中国摄影家》杂志副主编王保国评价:“细品《六畜兴旺》,仿佛在读一篇影像书写的中国农耕文明的悼词。”
C 探索人生的余地
对于罗金倩来说,摄影就像是格子间之外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在都市的钢铁森林中疾步赶路时,摄影就像是可以驻足歇脚的“桃花源”。
罗金倩还想在摄影技术上做些突破,“比如学习用中画幅的胶片相机拍摄,甚至想去学习大画幅相机拍摄。每当看到那些大画幅相机的作品,我都被深深吸引,感觉它那沉稳的色彩、质感、宽容度,那种年代感,在如今数码照片泛滥的年代,它们简直就是贵族般的存在。接下来的这个作品,我尝试用中画幅玛米亚拍摄。”
屡获大奖是对她的一种肯定,也是让她决心用镜头表达思想性的契机。作为一名壮族摄影师,罗金倩越来越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中“变迁”与“传统”之间的关系,镜头就像她的扩音器,她用镜头展示源自民族文明母体的文化价值,提出符合民族发展利益的要求与建议。
日渐式微的田园牧歌在回响,而罗金倩的镜头依然在路上,在虚构与现实的交错缝隙中,不停奔忙,奔向自由的远方。 (图片由罗金倩提供)
新闻推荐
尽锐出战 全力以赴 誓夺脱贫摘帽全面胜利 德保县召开2019年脱贫摘帽冲刺誓师大会 □陈仁宝 岑秀杯 杨雪佳
誓师大会现场。□黄麟骏摄“今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大家有没有信心?”“有!”11月9日,德保县举行脱贫摘帽冲...
德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