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耕地检测数据岂能成谜
陈荣贵
近日,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百色德保一村庄被废矿污染,当地已启动治理程序,中央批复2000万元土壤修复专项治理资金已到位。令人疑惑的是,“毒水”污染当地农田竟然长达十年之久,而当地政府部门声称,对受到污染的土壤和农产品,每年都会进行检测,但数据并未公开,理由是“检测涉密,信息不能公开是出于社会稳定考虑”。
报道称,在百色市德保县马隘镇大喜村大偶屯,有一处废铅锌矿,十年来,不断排放含有铅、锌、镉、砷等重金属的强酸性污水,300多亩耕地和周边地表水被严重污染。 相关专家表示,农田土壤被重金属污染后,水稻等谷类作物也会被“污染”。长期食用被污染的大米,将引发人类以及动物各种病变。
这起污染事件,由于年代久远,找不到涉事业主,属于典型的历史“旧账”。然而,土壤污染比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难度大得多,其治理成本之高、周期之长,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对于当地政府来说,要为“无主矿”买单,这笔历史“旧账”确实过于沉重。
必须承认,在贫穷的地方治理土壤污染,资金紧缺和技术都存在大问题,当地没有及时启动修复,致使治污延宕十年之久,如果这些都尚可理解的话,那么,官方每年都会对受到污染的土壤和农产品进行检测,数据却从未公开,而且,十年来,当地民众依然在那片受到严重污染的耕地上种植和养殖,这就令人费解了。“毒水”污染农田,危及民众生命健康,且不说要承担治污责任,最起码,保障当地民众饮水安全、食品安全,当地政府都责无旁贷。
再者,以涉密和维稳的名义拒绝公开检测数据,却没有实际行动,很难说当地政府在治污上有所作为,毕竟,公众有知情权。当地民众已经深受其害,公开检测数据,未必会引起恐慌,还能提醒民众做好防护措施,有效推动民众参与环境保护,这才是良策;对检测数据始终讳莫如深,不敢正视问题,只会阻塞沟通渠道,削弱官民互信。需知,每一段引发社会关注的公共事件发生后,都曾经历过从秘密到公开的过程,譬如,“PM2.5”引发社会关注以及“非典”疫情最早爆发时,都曾是不能言说的秘密。随着信息能见度愈发清晰,秘密最终公之于众。其实,关乎公共利益的秘密说开了,天也没塌下来,遮遮掩掩只会加重猜疑。
毫无疑问,耕地污染破坏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耕地资源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国家对当前土壤污染越来越重视。2019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针对土壤污染治理经费不足、污染治理谁来买单等核心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我们当然不能指望一部法律就能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相关部门还需痛下决心,履行环保职责。值得欣慰的是,在中央环保督察之下,德保县持续十年之久的铅锌矿污染事件终将迎来解决的曙光。
新闻推荐
德保县一棵1500年树龄的黄葛树在艰苦岁月“救”过村民,村民也不忘回报它 人树相伴度春秋
在德保县燕峒乡下钦村上钦屯,有一棵生于南北朝时期的黄葛树,虽然已有1500岁,但仍然生机勃勃,有时还会给当地人制造“...
德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