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巍岭村“变形记” 本报记者 方 文 本报通讯员 王亚琴

安庆日报 2017-07-11 09:10 大字

6月30日上午,天下着小雨,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坐车二个小时许,来到位于岳西县北部边陲,与潜山县塔畈乡交界的巍岭村。年轻的村主任王长焰早已在村口迎接我们了。此时,巍岭村最高峰——海拔1460米的丛毛尖,已渐渐隐在云雾之中。

雨也停了。“带你们到村里转一转吧。”王长焰说。

翠竹环绕间,走在笔直的水泥马路上,一户户洋楼依山而建;依山而垦的茭白田,层层叠叠。

一路上王长焰指指点点,介绍个不停。他说,巍岭村由原巍岭、薛河村合并而成,平均海拔660米,全村辖18个村民组,375户,1380人。产业以茶叶、药材和高山蔬菜为主。

王长焰说,以前是“松当灯,椒当盐,养猪为过年,鸡蛋换油盐”就是当年巍岭村的真实写照。那时村里太穷,小伙子娶妻难,姑娘们更是千方百计要嫁到山外。

近年来,在精准脱贫政策的扶持下,村里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和基础设施,使山里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村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出列村。小汽车也不是稀罕物,村里的小伙再也不愁娶不到媳妇。

巍岭村山多地少,海拔高,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大宗作物效益低、收入少。2014年,扶贫工作队驻村后,通过精准识别、号准穷脉,认为道路不畅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缺乏支柱产业是难以增收的关键原因。于是,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结合村情夯实基础设施,抓好产业发展。

对巍岭村村民王鹏来说,儿时的记忆都枕在那栋面水靠山的老屋里。“但它已经太旧了,阴暗潮湿,屋顶的灰瓦也有许多开裂。”作为高山茭白种植户的他,此刻正坐在自家新建的两层300多平方米洋楼前,向记者讲述着***所改变的今昔,“家里4口人,两个孩子还在读书,非常困难,仅靠2亩多田,一半还是荒地种植水稻维持家庭生活,一年下来也没有一点点钱,自从2015年在村里帮扶下种植了20亩高山茭白才渐渐地好起来了。”王鹏一家一年凭此收入有11万元,也顺利实现了脱贫。

说起村里的变化,王鹏如数家珍:农网改造后,用电质量有保证,电价也便宜多了,新建了移动基站,手机不再是摆设……如今,村里的楼房率已经达到95%,道路修到了家门口,城里的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家,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也建起来了,生活不用愁了。

“能有今天,得感谢党的***政策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倾情帮扶。”王长焰说,不光是“村村通”,现在是村组通、户户通,近3年来,村里争取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几百万元,完成了19里路的改造,彻底改变了村里基础设施薄弱落后的局面。

说起家庭,王鹏说:“生活富了也不像原先那样算计着过日子,孩子读书的钱不愁了,现在生活像山里的竹子年年好,节节高。发展产业还有资金补助,先前只有城里人才有退休金,现在,有了新农保我们农民也能享受养老金了,这真是天大的好事!”

近几年,村民把山地流转给村里发展生态经济林后,也像城里人一样变成了上班族,可以在公司上班工作。大片的经济林已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到时可以分红拿钱。

聊这些时候,王鹏的笑容非常的灿烂,言语间,无不透出山村村民的欢喜。记者感觉那是一种无上的幸福,美好中饱含朴素真实、成功,这让我们十分的艳羡。

到村里转一大圈,出东家进西家,眼中是随处可见亮丽的洋房、真皮沙发弹簧床、无线网络、太阳能热水器、小汽车,还有正在田地劳作、面带笑容的群众。

临近黄昏,记者走进农家住宿地方,站在阳台眺望巍岭村,只见群山之间一条条水泥道路如同白练,串起的一幢幢农家小楼宛若画卷。此时,宁静的山村传来的阵阵狗吠,回想农民发自内心的喜悦感使记者难以忘怀,“昔日穷山村,今朝幸福园。”

新闻推荐

青天乡同心村创新形式 开展计生服务

岳西县青天乡同心村开展“生育关怀,真情服务”计生服务,创新宣传形式,确保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宣传到户到人。该乡通过设立咨询服务台、摆放宣传展板、悬挂横幅、举办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

岳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岳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