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书信时代最美好的等待

安庆晚报 2015-12-02 11:51 大字

 

 

记者

 

查灿华

你有多久没写过信了?一年,五年,还是十年?现代文明的到来,让书信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在网络时代,人们更习惯于用手机、微信、QQ等语音和视频工具交流,很少再会用书信去书写内心想要诉说的东西。这E时代的生活,最终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几乎不知书信是什么,用它来做什么。但是,书信作为曾经岁月里的美丽使者,今天仍让很多人怀念。它所带来的真挚情感交流和温馨记忆,是现在的任何通讯沟通方式都无法比拟的。

八旬老人感叹:如今的人怎么都“言而无信”?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生的市民汪先生至今只对书信情有独钟,他拒绝手机,也不愿接电话,他认为人与人的通讯交流方式,最好的只有书信。他甚至有点不明白,现在的人好端端地为什么不能写信?怎么都“言而无信”(有事只打电话,不写信)了呢?

汪先生写信只用毛笔,至今仍保留着收到的不少信。他打理起书信来也是井井有条,给每封信都编上号,有重要事情的还在信封上做标记,比如女儿信中说拿到奖学金了,他就会在信封进行标注。这些信都是他的宝贝,他常会把信翻出来读一读,一个人沉浸在书信中,越读越觉得回味无穷。

一次,一位亲戚孩子去汪先生家做客,那人的父亲已去世了,父亲生前,父子俩一直不和,汪先生找出其父写的信。看过信后他潸然泪下,才知原来父亲这么爱他,他找汪先生要过父亲写的信,拿回去珍藏。

汪先生的一双儿女上大学时常给他写信,工作后有事就打电话,但张先生从不接电话。一次女儿打电话回家,老伴出门了,只有他在家,电话响了好几遍,他都没接。女儿以为父母出事了,赶紧打电话到亲戚家,拜托亲戚去看看,没想到他正在家看电视呢。

女儿想给父母每人买一部手机,他也不要。女儿埋怨他不接电话,他反而生气地说:“好端端地为什么不能写信?现在的人怎么都‘言而无信\’?”女儿不明白这“言而无信”是何意。他解释说:“话说一大堆,却不写信,岂不是‘言而无信\’?”他甚至买好信封,贴上邮票,给孩子们带着,只希望他们能写信。可惜孩子们工作都太忙,而且早就不习惯写信了,他始终也没有如愿。

在曾经的岁月里,书信是情感交流的美丽使者

在人手一部手机的现代社会里,对书信念念不忘的除了不习惯用电话和手机的老人,还有许多曾用书信交流过的年轻人。“80后”姑娘汪玉芳的书橱里珍藏着厚厚一摞书信,那是她高中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2003年,汪玉芳从岳西县来到安庆市区读高中,初中时最要好的几个朋友分别去了县里不同高中。他们约定,彼此要多多写信。高中三年,他们班就数她的信最多,有时连着一个星期,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一封信,可招人羡慕了。

拆信、读信、回信,每个过程都让她觉得享受。她总是小心拆开信,生怕把信封撕破,因为信是要珍藏的;打开信最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见字如面”四字,脑海中立马浮现出写信人的模样。往下读,心情也会跟着对方的文字而变化起伏,就如同面对面交流一样。反复读了两三遍之后,她会迫不及待拿出信纸,给对方回信。

有时信封里还会有些小惊喜。朋友们会在信封里塞上几颗糖果或巧克力,她也会随信附上朋友们喜欢的明星贴画,往来的书信总是沉甸甸的。高中三年,书信从未间断,虽隔得远,但他们对彼此的近况都十分了解,再见面时依然亲切。

汪玉芳说,现在朋友们依然身处不同城市,虽然常在网上聊天,但总觉得不似以前亲密了。大家再也不会像以前写信时一样,会说起近况以及困惑,共同话题也少了。她虽然怀念书信,但也不会再写了,一来不知该写什么,二来许多字都不会写了,因为习惯于打字,她也得了提笔忘字的毛病。

书信不会消失,它在现代社会里仍有一席之地

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虽对传统书信文化造成了巨大打击,但是手写书信并不会就此消失。一些恋旧的人们,依然在用书信传递着情感。

年逾古稀的余方华老人常给在外地读高三的孙子写信。他知道孙子学习辛苦,压力大,就常写信鼓励他。余方华说,有些话在电话里说多了,孙子会觉得厌烦,但写信就不一样。孙子收到信后总会打来电话,也愿给他讲些学习上的事。孙子总说,爷爷的信会带给他力量和勇气,心情不好时拿出来读读,就会“满血复活”。

“90后”姑娘小陈刚上大学时,还给喜欢的初、高中老师都写了信,回忆起校园生活,诉说着对老师的感激,还有自己进入大学后的生活。收到信的老师惊喜又意外,虽未回信,但给她打来电话,满是收到信的喜悦,老师在上课时还自豪地跟学生们说起这事。

大学刚毕业的程晓敏读大学时,每年生日都会收到好友的信。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封——好友的“表白信”,“她在信中说我对她有多重要,当年可感动了,认定要和她做一辈子的朋友。现在再读却忍不住想笑,当年的情感真挚得可爱,那些话只能写出来,电话里是不好意思说的。”

此外安庆晚报记者从市邮政局了解到,虽然近年书信的数量在减少,但书信投递从未间断过。在新建小区里,信报箱仍然是必备,街边邮筒也会为有需要的人坚守,书信并不会消失,它在现代社会里仍存有一席之地。而且为弘扬和传承书信文化,自2004年开始,每年邮政部门都会联合团市委、市教育局等举办少儿书信大赛,鼓励少年儿童通过书写、寄递一封书信,表达对祖国、父母、老师、朋友等的感谢、感恩之情。

上个世纪早期,人们最常用的通讯方式还是书信,一来一回耗费个把月是常有的。如今,随着科技发展,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搞定所有社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得快捷和多样化,打电话、发短信,聊QQ、微信……既能语音,又能视频,就算是远在天涯的朋友也能很快联系上。互联网时代的“快”交流在带来便捷的同时,总让人觉得人与人的交往似乎少了什么。这缺少的东西,大概也只有经历过通讯交流方式变迁的人们才懂得。书信虽慢,但收信读信回信的心情是幸福的。一封封书信,写尽了恋人的情思、亲人的思念、朋友的祝福与安慰,使得两颗心由遥远变为咫尺。后来电话出现了,拨几个数字,就能听见对方的声音,让人感到方便、新鲜,虽然有时要排队打电话,但等多久都值得的。还有上世纪流行的BP机和“大哥大”,虽昂贵,信号又不好,却是有钱人最好的装饰品,腰间别个BP机,捧着厚重的“大哥大”四处找信号,周围投来的羡慕目光,让拥有者赚足了脸面。手机的出现,让书信、电报、固定电话、BP机、“大哥大”、小灵通等曾风靡一时的通讯工具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其都曾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报特推出系列报道,追溯那些淡出生活的通讯交流方式,讲述其背后的故事。

 

 

——查灿华

新闻推荐

强行拉走他人物品还“动粗”

派出所:目前正在调查和处理之中

岳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岳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