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别让家书在网络时代消失

安庆晚报 2015-09-09 12:20 大字

[摘要]潘天庆

 

一封封家信还原烽火岁月。1919年,程雄出生在岳西县店前村,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牺牲于江苏六合县桂子山抗日战场。从走上革命道路起,程雄的人生轨迹,就是由一封封家信串联起来的。(《安庆晚报》8月26日)

无独有偶,近期晚报报道的迟到67年家书在安庆找到主人,家书终于回家后,不仅收信老人感慨颇多,也让读者唏嘘不已!

还有什么比家书更能体现真情、贴近现实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书信在我国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家书承载着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和道德传承,维系着人间的亲情。名人家书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已经超越家人和亲友的局限,成为了文化经典。而众多普通人的家书,则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和情感交流。

曾几何时,写信是人们传递感情、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与亲友通信几乎成为与外面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如今,电话、手机、QQ、微信……成了人们日常交往、互通信息的主要途径。借助电子媒介,我们到处恢复着“面对面”的人际关系。但在这些越来越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和海量的信息中,打动心灵,值得保留下来的信息似乎寥寥无几。随着手写家书的消逝,许多旧时信札已经成为“文物”。因此,早在2005年,费孝通、季羡林等数十位文化名人便发出集体倡议,呼吁抢救民间家书来守护亲情家园。

可以说,在网络信息和电子通讯发达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逐渐淡忘了传统的家书来往,而书信文化也随之渐行渐远。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的距离缩短了,空间拉近了,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却远了,情感的深度也不如以前,人们的感情细节已无从寻觅。看不到发信人有性格的笔体与书写痕迹,也无从摩挲着信纸,思绪翩跹。其实,“见字如晤”,书信的个性化表达是任何通讯手段无法取代的。墨迹长存,似有余温。这种带有写信人特有气息与温度的信札,传达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内心世界,让收信人读后,对信的内容总能反复品读,慢慢的咀嚼与回味。

想想看,先烈程雄走上革命道路,是由一封封家信串联起来的。迟到67年的家书,也让真情触动了人心。可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圣杜甫绝非在虚言。

在这快速变革的时代,都说要回归传统文化,那么,就从回归家书开始吧,让更多的人拿起笔来,给远方的家人和亲友写封信,别让家书在网络时代消失!

新闻推荐

重症脑瘫患者的电商创业路

 

徐进群

 

记者

 

李渊在岳西县天堂镇城南社区,沿着一条幽深的巷子往里走,有一片三层楼高的位于山坡上的民房。其中一间房屋看起来“其貌不扬”,毫无过人之处,...

岳西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岳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