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造福千万农民

拂晓报 2014-01-24 21:01 大字

(上接第1版)

在驻村的3天里,我先后走访了十几家农户,召开了乡镇干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会,面对面了解村情民意。大家向我介绍,村里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从农民最期盼的地方做起,办了很多好事实事,全村80%的人家住上楼房,水泥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实现户户通。特别是针对农村环境问题,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抓手,聘请专人清扫收运垃圾,投资兴建雨污分流管道,对垃圾和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彻底改变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现象。同时,村里以“五好文明家庭”“六好媳妇”等评选表彰为抓手,引导村民参与文明创建,营造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良好风尚。我走访了“六好媳妇”孙秀云家和“五好文明家庭”陈世昌家,看到了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喜人图景。乡亲们都称赞,美好乡村建设带来了往常想都不敢想的巨大变化,确实是惠及广大农民的最大民生工程。

期盼: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在和费村乡亲们的朝夕相处中,目睹农村的发展变化,倾听基层的愿望心声,更加真切地了解到乡亲们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热切期盼,也让我强烈地感受到,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只有把工作的着力点和群众的期盼点紧密结合起来,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才能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

1.期盼完善基础设施

穿村而过的倒流河是费村的母亲河,也是当地唯一一条河流。由于上下游水位落差大,1966年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水闸。这座费村大闸使用至今,当年刻下的“共产党万岁”标语清晰可见,但其水利功能早已退化,闸上大桥也成了危桥。村党总支书记陈明华说,村民一直想重修大闸,但力不从心,申报水利项目好多次,也都没有成功。与费村一样,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都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山区、库区,已有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服务功能严重老化,抵御灾害能力较差,保障水平明显下降。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农民居住分散,新建基础设施存在线长、面广、成本高、难度大等问题,这些都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2011年秋天,我到大别山区的霍山县农村蹲点调研,当时有不少村民向我反映使用小水电的苦恼:“一到高峰时段,电力就不足,空调、冰箱只能当摆设,看春晚也只能看个缩小版,屏幕只显示一半……”经过了解,我发现,全省不少山区都存在电力不足、电压不稳的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了全省6个山区县、36个乡镇、60万人口的小水电自供电网问题,乡亲们再也不用为用电闹心。2012年5月,我到同是大别山区的岳西县访贫问苦,马石村的管山村民组坐落在大山深处,90多户群众只有一条沙石路与外界相连,陡峭难行。乡亲们说,山里资源丰富,但苦于交通不便,商贩不愿上山收购,只能靠背扛肩挑运到山下卖,还有个小伙子在城里谈了对象,姑娘来了一看山路如此艰难,扭头就回去了。在大山深处,一条路对农民群众真是重要。后来通过协调,在多方努力下,修好了一条长8.5公里的水泥路。目前,全省已兴起了新一轮交通建设的热潮,从中可以看出,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2.期盼拓宽致富门路

费村党总支书记陈明华告诉我,如今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近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600元,务工收入7000多元。村民致富主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条是部分农民在家种植大棚蔬菜,另一条是多数农民外出打工经商。10月13日下午,我来到村民张德侠管理的集体蔬菜大棚,与乡亲们共同栽培黄瓜秧苗。有村民告诉我:“一亩园(产值)能顶十亩田。”这种嫁接的水果黄瓜生长期为10个月,亩产可达3万多斤,市场价能卖5、6万元,效益非常可观。目前费村集体流转400亩土地种植大棚蔬菜,村集体年收入近200万元。在此基础上,村里筑巢引凤,引入一家企业投资兴建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园及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前景不错。但是,当地大棚蔬菜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带动农民奔小康还有不小差距,乡亲们非常渴望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进一步拓宽致富途径,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3.期盼扶持全民创业

费村村民孙善胜是农村的能工巧匠,他带着40多人的建筑队活跃在十里八乡。如火如荼的美好乡村建设给他们提供了广阔舞台,他们揽的活更多了,钱也更好挣了,除非天寒地冻,一年都不停工。如今,他们的建筑队已经注册成立公司,走上了正规化发展的路子。在和孙善胜交流时,我希望他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全民创业中带领更多农村青年发家致富。农村像他这样的能人还有不少,有的发展势头不错,有的却面临一些困难。在村民座谈会上,就有一些群众表示,想创业但创业难,特别是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较为突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还未真正形成。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认真落实相关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和支持他们放飞梦想、干成事业,为美好乡村建设增添活力、增强后劲。

4.期盼繁荣乡村文化

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既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在费村蹲点期间,每天晚饭后都能看到,不少农村妇女在村里的广场上伴着欢快的音乐跳起广场舞。乡亲们说,这两年,广场舞等活动在农村像城里一样流行,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从几次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文化设施方面,很多农村只有集中兴建的农家书屋、农民活动室、篮球场等少数几种设施,而且缺乏有效管理和维护,实际使用效率不高。在文化活动方面,农民娱乐主要是看电视,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非常有限,扎根农村的文化活动更是非常稀缺。在文化队伍方面,缺乏本土文化人才,只能靠城里的文化下乡,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些都造成农村文化生活总体比较贫乏,广大农民都希望能有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农村实际的文化生活。

路径:统筹打好组合拳

通过走访调研,我深切感受到,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群众是欢迎的,路子是对头的,让我进一步坚定了推进这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美好乡村建设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好;一些地方领导精力和财力投入还不够到位,工作进展还很不平衡;一些村庄规划做得比较粗糙,乡村特色不明显;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较为突出,长效建设机制还没有形成,等等,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结合蹲点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思,我觉得当前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关键是打好组合拳,以推进美丽乡村试点省建设为契机,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将广大乡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工作中,必须强化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要把中心村规划建设作为龙头工程,着力引导人口集聚。

当前,农村人口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自然村落的集聚是大势所趋,中心村将是未来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必须把中心村规划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安徽省城镇化率可能达到的最高值65%来计算,未来乡村常住人口大约有2300万人,以每个中心村平均1000人计算,全省总共需要建设15000个左右中心村。这样,从2013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1500个左右中心村,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美好乡村建设就可以覆盖到全省所有乡村。在中心村建设模式上,现阶段应当主要以改建、扩建为主,并优先选择乡镇政府驻地村、特色产业村、交通干道沿线村、重点景区周边村、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城市规划区外的远郊村进行规划建设,但不能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村庄合并,搞大拆大建。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托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塌陷区治理、行蓄洪区搬迁、扶贫迁建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新建一批中心村。在中心村建设内容上,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安徽省有20多万个自然村,今后仍将有一定数量的农民生活在一般自然村。因此,在着力培育建设中心村的同时,必须兼顾一般自然村的治理。由于一般自然村普遍规模较小、布局分散,而且空心化趋势明显,应以环境整治为主,不宜做较大规模投入,以免造成新的浪费。

第二,要把乡村环境整治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建设生态家园。

优美的环境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最直观体现。从调研情况来看,安徽省还有不少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村环境整治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有序、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其中,首要的就是解决农村垃圾污水问题,因为垃圾随意倾倒、污水随意排放,不仅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会对群众健康造成很大损害。费村正是由于做到了垃圾污水集中统一处理,才使环境变得那么优美。所以,我们要把解决好垃圾污水处理问题,作为衡量美好乡村建设的一条重要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卫生设施,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等不同类型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选择符合各地实际的低成本、高效率污水处理模式,做到无害化处理。同时,找准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以沿河、沿路、沿景区环境为重点,大力推进整乡整镇、跨区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并统筹结合采煤塌陷区治理、湿地修复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作,全面提高乡村生态涵养功能,美化乡村田园景观。农村环境整治,短期见效容易,长期保持很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环境卫生管护力量薄弱。破解这一难题,首先应将农村环境卫生管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形成以村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筹措机制。其次要加强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推动卫生保洁向农村延伸覆盖,支持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农村社区发展农村物业,积极探索用“花钱买服务”等市场办法,解决好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管护问题。

第三,要把兴业富民作为根本目标,着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业农村的发展,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否则村庄建设得再美也会缺乏生机,甚至会成为新一轮空心村。因此,建设美好乡村,必须把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和村庄整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农业内部挖潜和拓展外部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村美人富”的良好局面。现在,“一村一品”已经成为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既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又提升了农业整体效益。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结合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着力扩大“一村一品”专业乡、专业村覆盖面,推动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这方面的重点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向,扶持一批带动力强的企业和合作组织,促进他们与农户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从而更好地让农民分享农业增值收益,更有力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加快,已占到全省旅游业的半壁江山,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应当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以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品牌为方向,推动乡村旅游规范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从全省情况看,“大包干”之后,各地集体经济普遍薄弱,难以为村内公共事业提供必要的保障,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措施,通过统一经营新增耕地、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发展集体物业等方式,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第四,要把管理创新作为重要保障,着力营造和谐环境。

文明和谐乡风美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更高目标。随着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村庄撤并和新建步伐加快,以血缘和宗族为纽带的传统乡村社会结构和治理结构受到较大冲击,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迫切需要因势利导,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总体上,应围绕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完善村民自治组织设置,加强农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水平。安徽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问题较为突出,必须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给留守群体更多关心关爱,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灵魂,要把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文化强省建设,有效发掘、保护和开发农村优秀文化资源,进一步弘扬具有安徽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近年来,农村赌博、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风气有所蔓延,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教育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使美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五,要把尊重农民意愿作为基本原则,着力发挥主体作用。

美好乡村建设涉及农民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必须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把握正确的工作导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确保健康顺利推进。自部署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之初,我们就要求把尊重农民意愿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重大事项必须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真正让农民自己做主、让群众打心里感到美。从一年多的实践来看,总体上情况不错,但也有些地方贪大求洋、不顾条件蛮干,出现了搞整齐划一、裸墙穿衣、屋顶戴帽等问题,面子虽然好看却不实用,老百姓难以接受。对此,我们及时进行了纠正,要求绝不能代农民决策,坚决杜绝强迫征用农民土地、强迫农民上楼、强迫拆迁农民房屋等错误做法。并进一步强调,美好乡村建设指标只是指导性的,不是硬性要求,具体建设数量、建设周期由各地自行申报;考核的重点在群众满意度上,而不是重在催进度、搞评比。美好乡村建设本来是为老百姓办好事,如果出力不讨好、群众不领情,那就是执政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建设规律,统筹考虑区域实际差异,切实从农民最期盼、最需要的地方做起,努力打造一批一村一景、各具魅力、群众赞许的美好村庄。 (原载2014年1月21日《光明日报》11版)

新闻推荐

月日县委副书记夏伦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义明县委常委

▲8月17日,县委副书记夏伦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义明,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王永红率县委办、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及双墩镇、造甲乡有关负责人赴安庆市岳西县考察党务公开工作,学习经验,推进我县党...

岳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岳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