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同行 寻乡村文化根脉

芜湖日报 2018-09-06 01:02 大字

一粒粒文化的“种子”不经意间播撒进了这群青春激昂的大学生们的心里,静待生根发芽……在安徽工程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数百支团队中,有两支文化小分队分别南下北上,一路找寻乡村文化根脉,探讨乡村振兴良策。

一路南下邂逅非遗挑花绣

7月中旬,纺织服装学院学生王竹和小伙伴们走进了安庆望江,对话非遗传承人,领略“望江挑花”的精美雅致。

在此之前,王竹只是从老师那里对“望江挑花”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不是这次探“花”之旅,她可能不会对这项传承了近千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浓厚的兴趣。

“简洁的画面,清晰的轮廓,精湛的工艺,只有亲眼看到,体验过,才能感受到传统技艺的魅力,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传承意义。”作为纺织服装专业的学生,王竹大开眼界,更是被双面绣这一独特的工艺深深吸引。

或许,一粒誓要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此刻已经播撒在了王竹和同学们的心里。

“让学生们实地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深入了解这些文化的积淀,有助于增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这应该是实践活动的应有之义。”安工程老师黎新宏表示,“学生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运用相结合,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献一份力,为地方发展献计,这也是今年我们学校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实践的初衷。”

实践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针对如何将挑花的针法技巧与实际运用巧妙结合,从而适应市场需求,推广非遗文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动手设计了一系列方案,将“挑花”工艺,运用于现代服装、首饰、工艺品之中。

一路北上感受乡村文化力量

如果说王竹和同学们的这场探“花”之旅对非遗传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那么,贾英丽和同学们对乡村文化内涵的这场调研,则对大学生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有着积极的帮助。

安徽工程大学“乡村振兴小分队”一行10人,选择了一路向北,带着“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及现代化治理”这一命题,相继到无为县开城镇、六安市裕安区固镇镇、宿州市埇桥区支河乡鸭湖村、陈堂村等地实地调研。

每到一个村,贾英丽和同学们就挨家挨户进行问卷调查,逐字逐句向村民解读问卷内容。有时,会遇到几个不理解的村民,吃个闭门羹,大多数时候,村民们都很热情。在鸭湖村,附近的村民听说村里来了很多大学生,纷纷赶过来看热闹,你一言他一语地回答这些年轻人的提问。

通过几天的实地考察和走访交谈,队员们对农村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惊奇地发现,乡村的道路宽敞平整,房子排列整齐,甚至有的可以媲美别墅,村子里有幼儿园、文化广场、电影放映点,村民家中电脑电视一应俱全,村民们对村子的基础设施建设满意度较高。“我的老家也在农村,想借着这次机会,多看看其他地方的农村是什么样,几天跑下来,让我大开眼界。”贾英丽说。

或许,一粒誓要振兴乡村文化的种子,此刻已经播撒在了贾英丽和同学们的心里。

当然,在走访中,队员们也发现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薄弱,村庄逐渐“空心化”“老龄化”,文化设施使用率较低等现象。

“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政策,讲文化,讲理论,很多学生觉得空洞,不能理解,让学生们到农村去看一看,走一走,听一听,对于一些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全面地了解农村,感受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加深对政策丰富内涵的理解等方面是有很大帮助的。”黎新宏说,这就是学院当初策划这个课题的初衷。

新闻推荐

宜秀区法院组织多项特色执行行动

宜秀区法院院长光彩战前统一指挥部署现场自“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战打响以来,宜秀区法院持续掀起“执行风暴”,以“八个...

望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望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