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西北环山路
○曲径通幽
○环山路东入口
○环山路方便了登山
○环山路示意图
所谓环山路,顾名思义,就是环绕着大蜀山修建的道路,而且是东南西北四条路的合称。
壹
从来没有行走在这么清新的马路上,耳畔是鸟鸣,头顶是湛蓝的天空。偶尔有一辆车经过,假如是来自你的身后,可能要到跟前你才发现,静得只有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声。
合肥市蜀山森林公园基建办的同志告诉我,环山路其实是对四条马路的总称,即环山东路、环山西路、环山南路、环山北路。过去合肥道路命名的特点之一就是根据方位。大蜀山经过多年开发,道路建设也随着完善起来。围绕着山体周围,不论是行人还是汽车,可以说是四通八达。只是这里由郊区变成市区的一部分后,道路等级明显提高,环山东路变成了玉兰大道的一部分,环山南路变成了望江西路的一部分。
我打开一张新地图,在上面的确没有找到环山东路和环山南路,只见玉兰大道和望江西路贴着山脚而过,那其实是我经过了无数次的道路。去年底和今年初,长江西路高架桥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我回六安老家就是绕道黄山路,上玉兰大道、望江西路,再拐向312国道的。只是那时候不知道车轮下碾压的就是环山路的一部分呀。
这里我要交代一下进山路的概念。老的地图上从现在的玉兰大道至雪霁山庄附近,再往北一直到长江西路的那一段,标注的是进山路,而环山北路东边的起点原来就是进山路,现在玉兰大道至雪霁山庄那一段已经是环山路的一部分,路牌就竖在原进山路的东端。
我就是从玉兰大道与环山路交口处下的车,向西走了两三百米就到了蜀山公园的牌坊下面了,许多喜爱登山的人,就是从这里开始蜀山之行的。
贰
环山路说早也早,那里在解放前就有一条便道,当地人也有称呼它为环山路的,只是和今天的环山路不可同日而语。
北京的林子轩先生是我微信里的好友,虽然已经60多岁了,但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接受得一点也不亚于当下年轻人。他的祖籍是合肥西乡人,离大蜀山不远。父亲家在那里有十几亩田地,在城里还有一处宅子。
他说父亲小时候经常在大蜀山脚下和小伙伴们捉鸟玩,家里大人在每年的春天还邀请城里的邻居一起去那里踏青。人们玩累了,就在山脚下歇息。那时,环山小道旁有农家搭起的凉棚,一张小桌子上放上几只大海碗,一把已经破了壶嘴的大茶壶里泡着浓浓的大茶叶,行话叫茶卤。如有人买茶,只需往一旁的铁皮筒里丢进一枚铜钱,卖茶的大爷就会往大海碗里倒满凉开水,再用茶卤略微一兑,一碗清凉的碧绿的大碗茶就好了。端起来一饮而尽,本来玩得满头大汗,立即畅快淋漓,真的如甘露一般。
当时的环山路算是一条山间土路,下雨天根本不能走人,道路狭窄,走不了汽车,唯一的交通工具是独轮车。
林子轩先生说,他小时候在土路上曾经看见过一个壮汉推着独轮车,右边驮着的是一个口袋,记得上面还用红线绣着一个“汪”字;左边坐着一个穿着绿花袄的小媳妇,打着一把红色的油纸伞,脸上写满了幸福。那独轮车的木头轮子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仿佛至今还在耳边作响。
我问林子轩先生,那时合肥城里人都喜欢到环山路一带玩耍吗?他说当时合肥游玩的地方不多,城里也就是逍遥津的风景好些,那还是私家花园,一般人去不了;再就是东门外的“淮浦春融”了,大多数人喜欢去那里玩;真正能够顺应时令踏青赏玩的,必须是大户人家,因为当时感觉环山路一带离城里已十分遥远了,有钱人到那里要坐黄包车或者轿子。
假如兴致上来了,想上山游玩,环山路旁就有滑竿。
叁
今天的环山路早已是远近闻名的进山首选之路了,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游人纷至沓来,蜀山脚下再也不是少数人把玩的地方了。
贾雷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60后,他的家就住在大铺头,以前属于蜀山公社。他说小时候爬大蜀山就是从环山路上登山的,当时还没有这么好的台阶。环山路旁就是他们生产队的稻场,那时的环山路通往稻场那一段已经用煤渣铺垫了,为的是方便拖拉机和马车的进出。
稻场的黄泥巴地被石碾子压得油光锃亮,高高的稻草堆有两人多高,他们一帮小家伙光着屁股,趴在稻草堆上看游人往山里走。那时,进山游玩的人也不像现在这么多。
网上就有一批登山客,他们每周约好在环山路上集合,然后集体爬大蜀山。他们的典型装备是登山靴、登山杖和计步器。网友“紫金沙”第一次应朋友之邀去那里却遇上了阴雨天,他是乘118路公交车在黄山路香樟站下的车,然后沿着环山路步行到大蜀山西门。
出于安全的考虑,山没爬成,结伴在那里寻找土菜馆。他们嘻嘻哈哈地说要吃山里长的草和山里结的果,不去者直接丢人工湖里喂鱼。
新闻推荐
中集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小明在北京地铁运营线工程现场,常年活跃着一支由望江农民工出身的中集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小明带领的“铁军”。在首都建筑行业打拼20多年,蔡小明带着农民工...
望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望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