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花”:非遗传承植根校园本报记者方文
莘莘学子加入非遗传承队伍
四月的雷池,春光明媚。坐落在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内的望江挑花非遗教育传习基地,望江挑花传承人王世福,正在一针一线、手把手地传授学生的挑花技艺。
“小时候我在家乡看过美丽的挑花饰品,没想到在学校里又圆了自己的挑花梦。学挑花不仅让我感受非遗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传承现状,而且帮助我养成了学习的好习惯。”在挑花非遗教育传习基地现场,15级学生吴乐倩兴奋地对记者说。
望江县的挑花源于唐代的传统民间工艺,古朴清丽,典雅大方,具有浓郁的徽文化韵味,可以说是古雷池的土居文化,有着三进人民大会堂的辉煌历史,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遗”保护名单。
多年来,安庆市促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已常态化,已让非遗传承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并激励他们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青年学生参与保护非遗的程度影响着非遗未来的命运,学校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传承人亲手教孩子们挑花技艺,让他们亲身体验,感受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些摸得着、看得见的非遗进入学生们的生活时,它们便能真正活起来。一旦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年人群中生根成长,一定能开出艳丽的花朵。”望江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菁菁校园成为非遗传承地
为解决非遗土壤日益贫瘠的难题,近年来,安庆市多所学校开始推动非遗项目走进课堂,培植校园非遗传承土壤,设置非遗相关课程,发现和培养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较高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非遗传承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所以必须以人为本。我们聘请国家非遗传承人王世福、帅根元做指导教师与艺术顾问,编演挑花舞,将望江挑花作为必修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各年级均成立了挑花兴趣小组,学生广泛参与将望江挑花带入企业、带入高校,带到家庭、社会,让挑花知晓度逐渐提高。”谈到培植校园非遗传承新土壤,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董事长吴灿说,“大多数非遗项目传承人是老艺人,年纪大,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现代思维和创新意识跟不上。而让挑花走进课堂,选拔和培养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较高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可以把传统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让非遗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记者了解到,安庆市的非遗进校园正摆脱以往“几张展板、几件物件”的情况。越来越多的非遗保护机构开始重视与学校的联合,包括以邀请传承人现场展示、让孩子们参与互动,甚至编写教材等方式,推动非遗在校园“扎根开花”。“让独具魅力的挑花这种艺术形式走进校园,让年轻人了解并热爱它,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王世福说。
非遗进校园探索多方共赢
如今,在非遗传承道路的探索上,越来越多的人在创新、突破。在探索非遗项目传承之路方面,望江挑花探索出了一条产、学、教相结合的新路。
2016年,“望江挑花”入选安徽省首批非遗教育传习基地名单。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随即成立了望江挑花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把望江挑花非遗项目传承内容编成教材,进行集中教授。现在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不仅教授望江挑花,而且创建了展示挑花完整流程和工艺成品的面积400㎡的陈列馆,创办了惠兰挑花工艺品公司,将望江挑花的保护、传承、研发、销售建成一条龙体系,形成非遗进校园多方共赢的局面。
“非遗保护机构和学校联合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为学生本身拥有系统专业的美术基础,在接受手把手传授内画技法时,上手非常快。民间工艺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对发展和传承望江挑花很有信心。”王世福颇有感触地说。
如今,安庆市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纳入教学体系,形成教学制度。黄梅戏、岳西高腔等非遗项目传承内容已经编成教材,在学校进行集中教授。年轻一代在近距离体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在传承与发展上探索出了全新的非遗传承之路。
新闻推荐
望江县加大力度,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一是超前部署,极力抓“早”。结合省、市开展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督查,年初安排部署治理工作,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工资专户管理...
望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望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