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又闻桂花香

安庆晚报 2016-09-07 00:00 大字

[摘要]方云龙

 

人们还未从秋初的燠热中回过神来,恍然又快到中秋了。俗语说,“年怕中秋月怕半”,一年过去了一多半。但空气中确乎多了些清爽少了些浮躁,走在野外不时会闻到桂花一阵阵幽香。

青少年时期对桂花没有特别的记忆,也并不太喜爱。或许是因为它花形很小,颜色并不艳丽吧,只记得那时大人小孩都喜欢唱《八月桂花遍地开》那首歌。我上的高中是现在的桐城九中,校园内有株桂花树,静静地长在园内东北一隅,有成人胳膊一般粗。到了秋天,即使在课堂内也闻到桂花或浓或淡的香气,晚饭后去散步就能享受沁人肺腑的气味。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关注桂花了。近距离观察它,主枝为灰褐色或浅白色,略显粗糙,仿佛刻意给人一种沧桑感,叶子葱郁碧绿,叶下桂花几个或几十个簇拥在一起,密密匝匝,颜色有乳白、黄、橙红等,或晶莹高洁,或华贵典雅,都朴素得很,不娇不媚,毫不张扬却也不自卑自弃。桂花根据花的颜色分为银桂、金桂和丹桂。桂花的香比桃李杏要浓,又不像牡丹、茉莉那样花香袭人,它的香是弥漫开来、渗透在空气中的。桂花以其淡然贞定品格为世称许。《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桂花》中有:“清贞更造清芬境,大地萧条赖挽回。”李清照在《鹧鸪天》里这样写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参加工作以后,因为是在基层,下乡和走村串户的机会多,常会看到桂花树,每到秋季,都会闻到桂花香,也都会不经意地赞叹和欣赏。

人到中年后,对桂花的喜爱才渐渐深厚,也许人非得经历那么多才知道自己真正所爱的是什么,也许是因为进入了人生秋季后对于这种尽情绽放却宁静致远境界的向往。我现在的工作单位,虽处闹市,但周边的人家院内就有几株桂花树。每到这个时节,坐在办公室里就能闻到桂花的香味,心旷神怡。工作累了闻一会花香,就又精神抖擞了起来。我喜欢在秋风悠悠、夕阳半挂的黄昏,在公园,在山下,在郊野,在人家的院落,一个人走走、看看、想想。这时天边的云彩也似乎要在落幕前极力变幻出奇丽的姿态,要是看到桂花树,心里就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柔情的浪漫。站在它的身旁,屏息谛听,似乎能听到花开的哔啪和花落的簌簌声,虽至轻至微,却能感受到,仿佛是它轻吻大地的回响。

其实,喜欢桂花的人很多,除了因为它的花期长、香飘远外,这里面还有文化的因素。“桂”与“贵”谐音,过去把读书人金榜题名叫折桂、壮士凯旋会被授以桂枝并戴以桂冠,蟾宫月桂与嫦娥的美丽传说又让它增添了几分神秘。在桐城更流传有关于桂林方的历史故事:据《桐城耆旧传》载,桂林方氏早先从休宁迁池口,宋末始迁桐城。至明初,第五代出了四川都指挥使司断事方法。十五世纪初,方法长子方懋有五子,皆贤,时人有“五龙”之誉。因为老三方佑成进士,老五方瓘中举人,于是吏科给事中、望江县人王瑞题“桂林”二字于其门。这“桂林”二字既是赞辞,也是祝福,因此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该族的光荣标志。这就是“桂林方”的来历。“桂林方”的后代,或为当朝硕辅,或为一代名儒,在桐城明清两代的人文活动中,“桂林方”有难以磨灭的成就。

桂花开了,任由芬芳的空气把我包围,心里满满的都是清凉、甜润……

新闻推荐

p;

 

 

 

朱正苗

 

记者

 

叶潇方法今年51岁,中共党员,201

□朱正苗记者叶潇方法今年51岁,中共党员,2016年5月在望江县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站负责基层工作,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30余载的普通教师,十几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青少年学生心理品质教育的学习和实践工作,100...

望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望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又闻桂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