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横竖撇捺

新安晚报 2020-09-11 10:52 大字

□桐城疏泽民正月十六过完年,我被送进了小学一年级就读。

说是小学,其实就是隔壁生产队的长如家。教室是用腾空的堂屋改的,几根躺在地上的粗树干当作板凳,几排用土墼架空的长木板,就成了课桌。一位高而瘦的老先生,披着黄绿色掩至膝盖的长棉袄,站在白色麻点斑驳的黑板前,教我们识字。二十三名学生,一脸稚气,摊开写字簿,拿起铅笔,在田字格里照葫芦画瓢,一笔一划。

识字先识笔划,笔划讲究笔顺。老先生捏着粉笔,在黑板左半幅工工整整地写点横竖撇捺,又在黑板左上角写上“上中下水火土”。接着,用细柴棍当教棒,教我们每个笔划如何起笔、运笔、收笔,以及汉字的结构和书写笔顺。该讲的讲完了,似乎还不过瘾,又拿起粉笔头,在黑板右半幅一笔一划地示范。老先生板书很认真,每个笔划都极用力,每个字写得极慢,犹如用刀在黑板上雕刻;雕在黑板上的字也极漂亮,跟课本上印刷的一样。写完一个字,老先生退后两步,端详一会,朝我们微笑。于是,坐在粗树干上的我们,便在先生目光的示意中,拿起铅笔,在练习簿上临摹。

老先生姓孙,家住四里外的孙家院。据说孙老师以前念过私塾,当过兵,退伍回来,就当上了生产队的民办教师。他和我们一样,拎着装书的布袋“走读”;不一样的是,他来得最早,走得最晚,遇上雨雪天气,就在长如家搭伙。孙老师是这所学校唯一的教师,教我们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也是唯一的校务工作者,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集数职于一身,同时还临时担任半个家长——孩子们到了学校,监管权就发生了转移,孩子们装书的布袋炸线了,忘带橡皮擦了,鞋带散了,跌倒磕破皮了,都要过问。孙老师也乐意,他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安置得妥妥帖帖。

学校所在的庄子为束家院,周边的适龄儿童都往这里送。家长将孩子送到孙老师的手里时,都再三叮嘱:好好管教,不听话就打。但孙老师从来没有打过我们。唯有一次,直到现在我依然不能断定是打还是挠。那天语文课,靠后墙最调皮的小双,见有女同学同坐在一根树干上,就拿屁股边挤边拱。孙老师将他请到讲台前,批评,教育,每说一句,就用细柴棍在他手心打一下。小双似乎不觉得痛,缩着手,咧着嘴笑。台下的孩子们,也跟着笑。

课后小双告诉我们,那不像真打,像是猫挠痒。于是,我们胆子大了,不把孙老师的话当回事。课间休息,孙老师在黑板前为下堂课板书,我们就在教室里疯,东跑西窜,跑得急了,掀起孙老师厚帘布似的棉袄下摆,从里面钻过去,不小心将支架上的黑板打翻,差点砸着了孙老师的脚。孙老师吓得脸色煞白,嘟哝了一句:“你们这些淘气包呀……”便没有了下文,重新扶起黑板,接着板书。说来也怪,课间十分钟疯够了,上课时倒安静了许多。孙老师拿起课本领读,我们跟在后面,齐刷刷地念:“人之初,性本善……”

入学之初,天天学笔划,每个笔划写三行。孙老师说,每一行笔划,就像列队的士兵,你将它们写规整了,排整齐了,才好看,才能进入下一堂写字课。笔划简单,重复写相当枯燥,我将三行简化成一行完成任务,就着手写字。其实那不是写,而是画,笔尖落在纸上,轻飘飘的,那些字也就头重脚轻,歪歪扭扭,面目狰狞,连自己都看不顺眼。

第二天,我的写字簿上多了一行红字:万丈高楼平地起——重写!扭头看左右同伴,他们的本子上也批注了同样的内容。我们面面相觑,小声嘀咕了一会,都不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是什么意思,直到孙老师用黑板擦敲着黑板,板着脸,严肃地批评我们:

盖房子离不开地基,打家具离不开木材,同样,汉字离不开笔划,离不开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基本规则。地基没打好,房子盖得再结实也会倒;笔划基本功没练好,字写得再多也白搭。做人做事,都是这样,马虎不得!

第一次发现,平时慈眉善目的孙老师,也有十分严厉的一面,黑板敲得叭叭响。台下的学生全部噤了声,连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双,也低下了头。

放学回家,我比平时多了一项家庭作业——重写笔划。满满两页写下来,手腕又酸又胀,但我却记住了点横竖撇捺,记住了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第二年正月,我和全班同学转到陈家庄小学,而一年级就读的那所小学,已经停办了。作为临时过渡,那所设在长如家堂屋、没有招牌、没有校名、教学条件十分简陋的小学,完成了历史使命,犹如流萤划过稻田的上空,转瞬即逝。而孙老师也像一只流萤,划过我童年的夜空。临时学校停办,作为民办教师的他,回到孙家院务农。再后来,我上中学,读中专,离开家乡在外地工作,四十多年过去,再也没有与孙老师见过面。

虽然没有见过面,但对他教给我们的“点横竖撇捺”,依然记忆犹新。这些基本笔划,是我人生的启蒙,它教会我们,怎样才能站得直,走得正……

新闻推荐

为护送伤者及时上高速 桐城交警摩托车开道

为护送伤者及时上高速桐城交警摩托车开道本报消息记者任祥斌通讯员姚笃留报道“送到高速公路,我要去安庆市医院……这边治...

桐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桐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